|
|
 |
|
|
|
失眠需要看医生吗 |
|
□孟军勤 近日,一中年男性来精神科门诊就诊,描述从事货车运输工作有20多年,之前也经常熬夜、跑夜车,通常白天补补觉精神就恢复过来了,有时候连续几天不睡也没有什么影响,从1年前开始,睡眠不好了,躺在床上20多分钟还不能入睡,后来需要1个小时~2个小时才能入睡,严重时整夜不能入睡。最初,患者认为失眠可能与自己常年熬夜有关系,白天精神状态还不错,日常生活也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也就没有太在意。最近两个月开始,患者觉得白天没有精神,有时神情恍惚,注意力没有之前专注,记忆力也变差了,经常丢三落四。家人觉得患者的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陪同患者到精神医院门诊就诊。医生询问患者有无焦虑、抑郁等表现,患者诉因为睡不着会心烦、急躁,有时会控制不住想发火,但如果能睡好就没事,现在一天到晚就是在想睡眠的问题,特别是到了天黑的时候就心烦,担心自己今天能不能睡好,脑子控制不住地去想这件事。 就医后,该患者被诊断为失眠障碍,给予右佐匹克隆、阿戈美拉丁等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心理治疗,患者的睡眠问题得到了解决。现在,患者每天晚上可以睡6个小时~7个小时,白天精神饱满,丢三落四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善。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失眠,比如马上要参加考试心情焦虑睡不着,或者比赛得了第一名兴奋得睡不着等,这些情况都有明显的诱因或刺激,通常自行调节后睡眠很快就恢复到既往水平,不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我们往往认为失眠不算病,为何要去看医生呢?但是,在上述的病例中,我们也看到了:严重的失眠会影响到躯体、心理、生活、工作,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失眠障碍 首先,要了解一下诊断失眠障碍需要哪些条件: 一、失眠症状 1.入睡困难。在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环境条件下,不能较快入睡。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入睡时间大于20分钟考虑入睡困难;对于中老年人,入睡时间大于30分钟才判定为入睡困难。2.睡眠维持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包括睡眠不实(晚上反复多次苏醒)、睡眠浅、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早醒、睡眠时间短等。 二、觉醒期症状 失眠会导致第二天的精神状态不佳,如疲劳、全身不适感、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障碍或者人际交往、工作、学习能力减退等。 三、失眠持续的时间 1.短期失眠障碍:失眠持续时间不超过3个月。2.慢性失眠障碍:失眠和觉醒期症状持续不少于3个月,且每周不少于3次。 失眠障碍的治疗可分为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如果符合上述条件,就要考虑失眠障碍,建议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系统的治疗,可以达到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睡眠时长的目的。 如果失眠发展为慢性失眠障碍,不仅患者本身遭受巨大的痛苦,而且长期治疗对个人的心理压力同样是巨大的。因此,如何预防失眠的发生就显得很重要。 如何预防失眠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1.规律作息时间。尽可能少熬夜或者不熬夜,设定一个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如晚上11时前上床,早上7时起床。不能晚上不睡,早上赖床不起。 2.营造舒适、温馨的环境。入睡前,将房间的光线调成暖色或者播放舒缓的轻音乐;上床后,调整一个使人放松的入睡姿势,提高入睡效率。 3.睡觉前避免从事兴奋性运动。现在,很多人上床后都会看手机,这样会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入睡困难。睡觉前看恐怖电影也会导致大脑处于紧张状态,不能入睡。 4.调整好心态,不要过度担心、焦虑。要顺其自然,感觉到困倦时再上床,如果觉得躺下后睡不着就起来,去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事情,比如练瑜伽、听轻音乐等,直到有困意再上床。 希望通过以上内容,能让更多人了解失眠、认识失眠,同时能够预防失眠的发生。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精神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