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国明
过去3年,中医药成功运用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形成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抗疫方案。在全国两会期间,笔者建议,建立国家中医疫病防治体系,全面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肺病科等重点科室的建设,将中医药应急队伍纳入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统筹规划,全方位融入国家传染病整体防控救治体系。 从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中医药在数千年的抗疫斗争中逐渐形成了防疫治疫的独特理论认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过去3年中医药成功运用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形成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抗疫方案。加强中医疫病防治势在必行,但也要认识到,中医药成功运用于疫情防控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比如,中医药疫病应急防治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中医药难以第一时间参与疫情防控;中医药防治疫病科研思路还不够明确,缺乏严格设计的临床试验,导致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缺乏,使中医药疗效不被认可;中医传染病学人才与中药战略储备不足。 对此,笔者建议,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中医疫病管理体系,健全中医疫病预防与救治体系。目前,我国已布局建设35个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下一步,要以基地为依托,建设覆盖基层的中医疫病救治网络,把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成为疫病救治、科研、检测、培训等方面的中心,构建国家中医疫病救治体系。 笔者认为,要全面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肺病科等重点科室的建设,将中医药应急队伍纳入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统筹规划,全方位融入国家传染病整体防控救治体系。 在建立中医疫病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笔者认为,医学类院校要设立中医疫病相关专业,编写统一教材,培养优秀的中医疫病学科人才。 此外,笔者建议,加大对中医疫病传承创新与科技攻关支持力度。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手段,吸收新型科学研究成果,围绕提高疗效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疫病的系统研究,促进学术和技术进步,研发疫病防治制剂,推广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 (作者为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