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健康促进、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建立国家中医疫病防治体系
上消化道出血的辨治思路
外感热病的病因分析及用药特点
痛经的辨证分型
中医治疗甲流有妙招
失语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
11 1 2023年3月2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痛经的辨证分型
 

□张沙飞

   痛经是指行经前后或者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并伴有腰酸等不适症状,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正常生活。中医认为,引起痛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实证  由于患者平时心情抑郁、脾气暴躁、气滞血瘀,造成瘀血阻滞胞宫,引起疼痛症状;经期前后或者产后感受寒邪,食用生冷食物,以及经期前后冒雨、蹚水、游泳、久居湿地,寒邪阻滞胞宫,瘀血内聚引起疼痛;在平时,个人体质是湿热型体质,在经期前后或者分娩前后,感受湿热之邪,湿热瘀阻胞宫引起瘀血,血液流动不顺畅,导致疼痛。
    虚证  虚证主要见于两个方面:患者因平时脾胃较虚弱、饮食不洁等,易引起气血不足,造成子宫冲任不调,失于濡养,从而引起疼痛;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先天肾气不足,以及由于多产、疲劳、损伤肾气,子宫冲任失于濡养。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子宫血液瘀积,运用中医理论来分析,则是“不荣则痛”,即腹痛、痛经。
    实证是“不通则痛”,虚证是“不荣则痛”,两者都会引起痛经。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到泻溢,子宫的气血变化较平时急剧,容易受到疾病干扰,加之体质虚弱,易引起子宫气血运行不畅,或者失于濡养而引起血液不通,就会引起疼痛。
    中医调理痛经,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温热蕴结、肝肾亏虚等不同辨证分型。
    气滞血瘀  如果是血瘀、气滞引起的痛经,可以通过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等方法,采用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或者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等;同时,也可以采取推拿、艾灸、针灸等方法治疗,能够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起到改善病情的效果。
    寒湿凝滞  这种类型多是宫寒人群的主要症状。治则是温经暖宫、化瘀止痛。患者可以遵照医嘱,运用驱寒的中药材辅助治疗,也可采用方药温经汤(当归、人参、川芎、芍药、桂枝、吴茱萸、生姜、麦门冬、半夏、丹皮、阿胶、甘草)或者中成药艾附暖宫丸等;也可以通过中药泡脚的方式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并能够促进体内的寒气排出体外,比如用艾草泡脚;也可以通过拔罐、刮痧等方式治疗疾病,均可排出体内寒气、湿气,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温热蕴结  治则是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患者可服用方药清热调经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黄连、香附、桃仁、红花、莪术、延胡索、丹皮组成)或者中成药妇科千金片等治疗疾病。
    肝肾亏虚  治则是调补肝肾、调经止痛。患者可采用方药调肝汤(山药、阿胶、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甘草)或者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等治疗疾病。
    在临床上,痛经时常是多种类型虚实混合的症状,一般情况下,一些人知道服用一些姜糖水,以及采取腹部热敷、艾灸等方法缓解痛经症状。如果使用这些方法不能缓解症状,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
    (作者供职于新乡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