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凤梅
随着越来越多的护理实习生到临床实践,护理实习生的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各级医院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关注护理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医疗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目前,大多数医院对护理实习生的管理都是采用“临床带教、护理单元带教”的二级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河南省儿童医院将班主任管理模式应用于护理实习生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什么是班主任管理模式 河南省儿童医院遴选班主任,对护理实习生进行统一管理。我们将将护理实习生分成不同的班级,由班主任进行管理,班主任负责班内所有事务,同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他们每个阶段的需求,引导护理实习生进行角色转换,并解决他们在角色转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河南省儿童医院通过小班级管理,适时召开班主任会议,定期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并进行宿舍走访、谈心交流,充分了解护理实习生的心理需求,帮助护理实习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责任感和价值观。 班主任管理模式实施经验 通过制定班主任管理制度,制定管理手册,定期进行工作汇报,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在护理实习生入院时进行分班并明确班主任,与学生建立联系,班主任通过召开班会,了解护理实习生的思想动态;成立班委会,参与班级相关工作,提升护理实习生的综合素质。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挖掘学生潜力;组织召开座谈会,将护理人文思想融入护理实习生的日常工作,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护理工作者。 在护理实习生实习结束前,班主任负责做好终期考核等工作,召开实习心得汇报会,锻炼护理实习生的表达能力;组织学生制作简历,进行就业指导,鼓励学生参加招聘会,了解应聘流程及技巧,引导学生正确就业。 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护理实习生由学校走向社会,具有学生和护士的双重角色,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护理实习生的身心健康,还直接影响实习效果。 自班主任管理模式建立以来,班主任成为学校、医院带教老师、护理实习生、家庭等方面联系的纽带。 针对实习期间出现的角色混乱、人际关系疲惫、不能适应等心理反应,班主任通过动态了解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和疏通,使护理实习生能够及时化解压力,积极应对,做好心理转变,适应新的生活。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儿童医院门诊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