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武
饮食养生的作用 中医认为,气血化生的主要来源是食物。食物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保障,是脏器功能正常工作的物质基础。食物经过脾胃能够运化成水谷精华,化生气血津液,能够起到滋养血脉、强身健体的作用。 古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意思是说“五谷”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发挥着维持生命的作用;“五果”“五畜”“五菜”属于辅助食材,与“五谷”相结合,能够起到“助”“益”“充”的作用。因此,坚持合理饮食是人体维持健康的必要前提;如果饮食不当,会影响身体气血化生和脏器功能,久而久之引发疾病。 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认为药物和食物都属于天然之品,二者在性能上有相通的地方。饮食养生能够对人体起到滋养调理、延年益寿、御邪防病的作用,但并不是无限度、无节制的补充,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基本原则 坚持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食物的种类繁多,其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存在一定差异,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将食物的好处发挥出来,以满足身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观点,是对饮食的主要类别进行概括,认为谷类是主要的食物,肉类属于副食,蔬菜起到充实的作用,水果起到辅助的作用。人们必须根据自身需要,兼而有之。只有合理搭配食物,才能够为人体提供所需的营养,有益于人体健康发展。 现代研究结果表明,谷类食物含有糖类和蛋白质,肉类食物含有蛋白质和脂肪,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只有将以上食物进行合理搭配,才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若不合理搭配食物,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中医将食物的味道分为5种(酸、苦、甘、辛、咸)。五味不同,对身体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只有五味调和,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进食要定量、定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做到有所节制,包括进食的量和进食的时间。 定量是指进食量要适宜,不宜过饱或过饥。人体是依靠脾胃对食物进行消化的,如果吃得过饱,就会增加脾胃消化的负担,超出脾胃原有的承受范围,不能够及时消化食物;如果过于饥饿,人体没有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就会造成人体的消耗量大于补充量,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定时是指进食时间固定在相同的时间段。规律进食,能够促使人体有规律、有节奏地进行活动。一日三餐,定时就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身体健康。 注意饮食卫生 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新鲜、干净的食物,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并且其含有的营养物质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消化,对身体无害。人们应避免摄入不干净的食物,以免引发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以熟食为主,避免摄入生冷食物。因为熟食更容易被肠胃消化,所以食物需要经过烹饪才能食用。同时,在烹饪的过程中,食物能够去除一些致病菌,起到清洁、消毒的作用。《千金要方》中提出“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的观点。由此可见,食物应煮熟后再食用。 另外,有一些人由于误食变质食物而发生食物中毒反应,比如食用了发芽的土豆、有毒的野生蘑菇等,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人们选择食物时,要仔细辨别食物是否变质。 因时因人制宜 按照天气变化,合理调节饮食是饮食养生的重点之一,能够给身体带来益处。同时,人们只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饮食调节,才能给身体带来更多的益处。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吃饭时要细嚼慢咽。食物咀嚼得越充分,越有利于身体的消化和吸收,不能暴饮暴食。另外,吃饭时不能三心二意,应做到“食不语,寝不言”,以免影响食物消化。 其实,很多人都在使用错误的方式饮水。一次性饮水量过多,会增加心脏、肾脏的负担。饭前不宜大量饮水,容易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休息30分钟后,进行适度运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作者供职于玉林市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