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自其首次爆发以来,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截至2023年9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累计报告的COVID-19确诊病例已超过7亿例,导致超过700万人死亡。尽管全球接种疫苗进展积极,但新冠病毒仍然长期存在,个别患者会反复感染。新冠病毒对不同人群影响程度各异,其中心肺疾病患者被认为是较脆弱的群体之一,尤其是有慢性心肺疾病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心肺疾病,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高血压病等,这类疾病与COVID-19感染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相互关系。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心脏病患者、COPD患者感染COVID-19后,其住院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如何防止有慢性心肺疾病老年患者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感染原因 心肺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通常较弱,容易造成病毒入侵,这使得老年患者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并引发严重症状。年龄大于65岁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老年患者感染后病程可能更长。新冠病毒可以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心脏炎症、心肌损伤及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新冠病毒可引发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包括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COPD等,造成剧烈咳嗽、咯痰、持续高热、气促等不适,患者抵抗力进一步下降,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可能导致呼吸窘迫、休克等症状。新冠病毒损伤免疫系统,易导致细菌感染,持续时间更长,加重病情,甚至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等危及老年患者生命的情况。 怎样预防 正确佩戴口罩 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和与他人亲密接触时,要佩戴好口罩确保口罩紧密贴合鼻子和嘴巴,并经常更换湿透的口罩。 注意卫生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持续20秒。如果无法用流动水洗手,可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清洁。 接种疫苗 能够减少重症发生,在接种后应关注慢性心肺疾病相关症状(如心绞痛、胸闷气短等)以及血压、心率等指标的变化,一旦有明显不适应,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尽早隔离 如果发现家庭成员感染新冠病毒,应该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减少传播风险。 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走路是最好的方式,每天至少早晚各走15分钟。 均衡营养 良好的饮食能够增强老年患者的免疫力,注意补充高蛋白,鸡蛋、牛奶、肉类等,补充维生素,适当喝水。 如何处理 严密监测症状 应密切关注发热、咳嗽、呼吸急促、乏力、肌肉疼痛等症状,及时发现症状有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如出现上述症状或与疑似感染者密切接触,要自测新冠病毒抗原,其优点是可以家庭自测,结果通常在15分钟内可得。缺点是有20%~30%阳性患者漏诊率,但结果阳性的错诊率较低。如抗原为阴性但可疑感染者,可到医院检测新冠病毒核酸,结果最为可靠,但需数小时到1天后才能获得结果。如核酸检测显示病毒含量较高,应尽早到医院治疗。家属要注意老年患者的血压、心跳,注意是否有憋气等缺氧症状。家里可自备指氧仪和血压计,如果老人的血氧饱和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或不适感加重,须前往医院就诊。 门诊早期治疗方法 在感染初期,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减轻病毒负荷和症状。特别是年龄大于65岁,或者有心脏、肺部、肝肾、肿瘤、免疫性等基础疾病者,尽量在感染后48小时内服用药物,可大幅度降低病毒,减少炎症风暴,降低并发症。需要吸氧的慢性心肺疾病老年患者,氧疗时间应每天大于15小时。氧疗方法为一般采用鼻导管,流量每分钟1升~2升。氧疗目标为氧饱和度在95%以上。除此之外,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黄那敏、氨溴索、右美沙芬等药物。 门诊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异常,并提示合并细菌感染,可用抗菌药物治疗。如果患者指脉氧下降、呼吸困难、胸闷、肺部检查出现较多的炎症等情况,要及时住院治疗,防止病情加重。 新冠病毒感染作为近年来常见传染病,每个人均会反复感染,但对有心肺疾病的老年患者影响较大,加强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对保护老年患者健康,降低新冠病毒感染并发症导致病死率有重大意义。 (作者供职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