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下一版  
清代影响最大的喉科专著——《重楼玉钥》
肺脏的养生之道
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
孕期保持营养均衡很重要
养生食谱
养生保健
1
11 1 2023年12月1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清代影响最大的喉科专著——《重楼玉钥》
 

□黄新生

 

   郑宏纲(1727年~1787年),字纪元,号梅涧,又号雪萼山人,安徽歙县人。郑宏纲的父亲郑于丰和叔父郑于蕃在江西南丰向黄明生学习喉科,尽得其传。郑宏纲自幼随父习医,深得其传。他以黄明生的授徒秘本为底本,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家传的《喉科三十六症》增订为《重楼玉钥》2卷。后来,郑宏纲的儿子郑承瀚对该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黄庭经》将咽喉称为“十二重楼”,后世将咽喉科急危重症比喻为重楼之门闭锁。“重楼玉钥”意思是该书就像一把钥匙,能把咽喉急危重症这扇紧闭的大门打开。《重楼玉钥》上卷阐述喉科疾病的基础理论与治法,下卷记载喉症的针灸疗法,是后世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重要参考,具有以下特点。咽喉疾病风为首
    咽喉外通口鼻,内连肺胃,是呼吸、消化之“门户”。天行、六淫为患,咽喉首当其冲;脏腑失调,痰热上蒸,也常反映在咽喉,故天行、六淫、七情、饮食失当等,都会造成咽喉疾病。
    在诸多病因中,风邪最为重要。该书提出:“大抵风之为患,好攻上而致疾者,三十六症,内关咽喉为第一。”书中以“风”命名喉科诸疾,说明风邪为喉科致病的共同因素,如双鹅风(扁桃体炎)、双燕口风(咽峡炎)、木舌风(舌体感染)、重舌风(舌下腺囊肿)等。
    风为阳邪,传变迅速,风邪侵袭咽喉,多来势迅猛,如该书提出:“叉喉之症最为殃,迟了三时命不长。”“缠喉之症本非奇,日久无声气道危,若见此形宜速退,仓公遇了亦愁眉。”风邪容易袭击阳位,咽喉居于人身之上位,属阳,是人体与外界密切联系的枢纽,最易受风邪侵袭。风邪袭人,必先犯肺卫,故喉症初起,除肿痛外,常有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详辨疾病重诊断
    书中载喉风三十六症,实际涉及38种疾病,发病部位除咽喉外,还有头面、外耳、口齿及唇舌等。
    该书每症先载歌诀,把喉风的特征、治疗、转归概括其中,再详细阐述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辨别诊断、治疗要点、禁忌等,有的后面还有郑承瀚的评论。比如双鹅风,先载歌诀:“乳鹅红肿在喉间,病者求痊亦不难。角药频施兼服剂,自然取效莫愁烦。”再详细记载临床表现:“凡咽间红肿似疖毒两枚,而生在两边者,是为双鹅。”接着记载禁忌和治疗要点:“切勿误用刀。先以摩风膏少许入角药井水调噙,又以鹅翎挑入喉间疖毒上令病患闭目噙良久,俟满口痰来吐出,再吹赤麟散服紫地汤,自然立效。”随后记载疑难病症治疗:“如日久疖毒未平,仍似莲子样,须用消芦散加巴豆七个去壳熏患处,如熏破后只可用吕雪丹。”最后是总结性评论,包括临床经验、病因病机、治疗心得等。
综合治疗效果好
    郑宏纲提倡针刺与药物并举,外治与内服兼顾,局部与全身治疗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一是创“三针”治疗学说。开风路针:针刺开泄,予风以路,即通过针刺以疏通经络,使风邪得以外出,热痰得以消散。其选穴以督脉为主,其次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因风为阳邪,善袭咽喉,而督脉总督诸多阳脉,为“阳脉之海”;肺合皮毛,风夹他邪,最易袭肌皮;肺与大肠相表里,针刺督脉、肺经、大肠经穴位,共奏祛风邪外出之效。开风路针多用于咽喉急危重症患者,如帝中风、鱼鳞风、叉喉风等。
    破皮针:推陈出新,放血排毒,即破皮刀割破局部患处,达到流血泄毒的效果。破皮针并不是普通意义的针刺穴位,而是刺破局部肿胀之处,流血而使风毒泻于外,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破皮针主要针对患处局部红肿热痛,或脓液已成,毒邪集结处,排脓出血而达到治疗之效,如粟房风、乘枕风、牙痈风、驴嘴风等。具体操作分为刀切法、针刺法、挑刺法等。
    气针:调气行血,以通为用,即利用针刺全身、头面、四肢的形式,调气通络,进而达到祛除外邪、治疗喉科疾病的目的,用于不能用破皮针的疾病,如坐舌莲花风、夺食风等。
    二是药物治疗有特色。在喉风诸症初起之时,郑宏纲提倡治疗应祛邪存正、调和气血,以祛除风邪为首要任务,风邪祛除则热邪自除、气血调和,咽喉不受干扰,继以散血消肿、清热解毒。代表方剂为紫正散和地黄散。紫正散中的紫荆皮能散血消肿,荆芥、防风、细辛能疏风祛邪、宣通经气,共同起到凉血消肿、滋阴解毒的作用,使风热得散。地黄散中的丹皮、生地黄、赤芍、茜草可以凉血散血,薄荷、桔梗、甘草可以辛凉解表、利咽缓急。
    后期治疗以养阴清热为主,代表方剂为养阴清肺汤。方中重用生地黄,起到甘寒入肾、滋阴壮水、清热凉血的作用,为君药。玄参能滋阴降火、解毒利咽,麦门冬能养阴清肺,共为臣药。佐以丹皮清热凉血、散瘀消肿,白芍和营泄热,川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散结,少量薄荷辛凉散邪、清热利咽。生甘草能清热、解毒、利咽,并调和诸药,以为佐使。诸药配伍,共奏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之功。
    白喉于清代乾隆年间传入我国,在道光年间蔓延至全国,在小儿之间传播迅速。受清朝医学家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观点的影响,当时医家使用辛温发散、苦寒降泻或解表散寒等方法治疗,枉死者不计其数。
    郑宏纲、郑承瀚父子仔细观察后,提出白喉的病因是肺肾阴虚感染燥邪的观点,在治疗中不能用发散的方法,更不能用苦寒的药物,应当用养阴清润之法,并创制养阴清肺汤进行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直到白喉疫苗使用前,养阴清肺汤都是中西医治疗白喉的主要方药。
    三是局部治疗效果显著。郑宏纲提倡内服外治共同使用,外治采用吹(药)、噙(化)、漱(口)、(外)敷等局部治疗方法,起到祛风逐痰的作用,尤其对痰涎壅盛、堵塞气道者,有起死回生之效。吹为外吹药物于舌面或咽喉,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起到保护创面、消肿止痛、祛风疏散的作用。噙为角药(辛乌散)调和噙于口内,痰涎盛加摩风膏,如颈项及口外红肿,也可用角药外敷。
    《重楼玉钥》系统总结了郑氏喉科的学术思想和喉证诊疗经验,涉及了中医治疗喉症的理法方药和针法治疗,是我国喉科史上第一部学术经验趋于系统、全面的喉科证治专著,又是第一部中医喉科针灸专著。该书一经问世,便被医家争相传抄,1838年,由津门冯相棻印发刊行。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