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西
案例一:木防己汤加减治疗热痹
崔某,男性,18岁。 患者因双下肢关节肿痛2个月加重7天,在家人陪同下到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者在2个月前左踝关节扭伤,后用凉水洗足,次日左踝关节肿胀,左膝关节相继肿痛,应用青霉素、泼尼松、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进行治疗后,未见好转。患者此前曾在某医院就诊,左膝关节腔穿刺液为黄色混浊,李凡他试验结果显示(++),类风湿因子强阳性;血沉52毫米/小时,以急性类风湿关节炎收治。患者入院后,查体温37.7摄氏度,恶风,汗出,口干喜饮,膝关节与踝关节胀痛有热感,小便短赤,舌尖红、苔白少津,脉细数。 辨证 风湿热痹。 方药 木防己汤加减。防己20克,桂枝10克,生石膏30克,炒杏仁12克,滑石30克,通草6克,生薏苡仁30克,苍术10克,黄檗10克。水煎服。 患者服药8剂后,关节热痛减轻,但体温未降,左膝关节肿痛,脉舌同前。此为风邪虽去但湿热稽留,再加利湿清热之品以退热。在上方基础上加入青蒿15克,萆薢15克,秦艽15克。 患者服药6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关节肿痛止,下肢活动自如;经检查,血沉为23毫米/小时。患者继续服药7剂后,痊愈出院。 按语 该患者为风湿热痹。《温病条辨》中记载:“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木防己汤出自《金匮要略》,原为支饮而设。该方由防己、桂枝、石膏、人参4味药材组成。清代医学家吴鞠通说:“痹证总以宣气为主,郁则痹,宣则通也”。《温病条辨·中焦篇》取其原方辛温(桂枝)、辛凉(防己、石膏)合意,以求两开表里之痹,而不用人参之补,另加杏仁宣气、滑石通草利湿、薏苡仁滑利关节,组成加减木防己汤。笔者阅读《吴鞠通医案》后感悟,其中痹证篇所述案例,多为湿热痹而选加减木防己汤进行治疗。该患者病程短,湿热症状明显,与加减木防己汤方义合拍,故选用之。 笔者在临床中喜加二妙散清热祛湿;加青蒿,以使热邪从里达外;萆薢,善走下肢,不论湿热或寒湿,皆可应用;秦艽,有“风药中之润剂”之称,祛风而不燥,故为医家所喜用。
案例二: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湿痹
桑某,男,45岁。 近5年来,患者双膝关节疼痛,逐年加重,屈伸不利,遇冷则甚,秋冬加剧,有时发寒热,气短难续。2个月前,患者出现双踝关节肿痛,须扶杖行走。诊见患者双膝关节红肿疼痛,扪之灼热,行走痛甚,舌质薄黄而腻,脉弦数。患者曾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痛无改善。 辨证 类风湿关节炎,属风湿化热伤阴之历节病。治宜通阳行痹、祛风驱湿、和营止痛。 方药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15克,生白芍15克,知母10克,防风10克,麻黄10克,制附子(先煎2小时)30克,炒白术15克,生甘草10克,生姜10克。每天1剂,分2次煎服。患者服用10剂后,症状好转。 上药加入生黄芪15克,海风藤15克。患者继续服用15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患者可以自由活动。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 桂枝芍药知母汤为治疗历节痛风之要方,与乌头汤同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此方所治以感受风湿、化热伤阴之历节病为宜,而彼方所治以感受寒湿、阳虚寒凝之历节病为宜。其共同点为关节剧痛,不得屈伸;不同之处为见痛处红肿灼热,彼方见痛处为畏寒喜热。故此方除用桂枝、麻黄、防风祛风散寒,白术、附子助阳除湿祛寒之外,另取芍药柔和筋脉,知母清热消肿。该患者风湿蕴积日久,深入筋骨,等闲小剂,殊难胜疏风祛湿活络之重任,故取桂枝芍药知母汤犁庭扫穴。绝非黄芪桂枝五物汤所治范畴。笔者加入黄芪、海风藤,意在加强益气行血通络的作用。
案例二: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
肖某,女性,68岁。 患者近年来左上肢偶尔麻木,未治疗。1个月前,患者因袒臂入睡,晨起麻木加重并出现疼痛不能上举,遂进行针刺、拔罐治疗,疼痛稍有缓解,但数天后,疼痛又加重了。患者就诊时左上肢上举不及90度,扶之抬举则疼痛难忍,舌苔薄白,脉沉弱。 辨证 脉证合参,患者系老年气血亏虚,营卫不和,复感冷气,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痹。 证属 营卫不和血痹。 方药 黄芪桂枝五物汤。生黄芪3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剖开)10枚,羌活5克,防风10克,炒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 患者服用12剂后,左上肢麻木已祛除,但疼痛尚未全解。在上方基础上加秦艽10克,患者继续服用10剂,疼痛缓解过半。遂将上方药物加5倍量,用蜂蜜、鹿角胶制成滋膏剂,每次15毫升,每天3次。患者口服半个月后,疼痛消失。 按语 《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记载:“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此为血痹,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肌肉麻痹而无疼痛,如果是严重血痹,亦有疼痛感。《金匮要略》中记载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治疗血痹之主方。方取黄芪益气、桂枝温经、芍药养血、姜枣散风祛寒。全方以温煦阳气为主,阳气温和,则血脉自然流畅。本案患者为严重血痹,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入羌活、防风、秦艽,祛风通络止痛;白术、甘草,培土,使药力达于肢体。后制成滋膏剂服用,冀温阳而不燥,润脉而不腻,使残留风邪徐徐而去。 (作者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