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中药的合理应用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中医经方治疗痹证
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夏氏附子温胃汤治疗冬季反复性胃病
1
11 1 2023年12月1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马  娟  尹国有

   慢性前列腺炎以尿道口流白色分泌物,轻度尿频或尿道灼痛,少腹、会阴、睾丸胀痛不适,腰骶部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学精浊、白浊、膏淋、劳淋、癃闭等范畴。中医认为,中老年人肾气渐虚,下元不固,抗病能力下降,或因湿热浊邪蕴结下焦,气血瘀阻不畅而发病。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根据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中医通常将其分为以下4种基本证型进行辨证治疗。
湿热蕴结型
    主证 阴囊潮湿,小便短赤灼热,点滴不畅,尿末滴白,小腹胀满,口苦口黏,大便偏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治则 清热解毒、利湿泄浊。
    方药 导赤散加减。生地黄12克,木通6克,竹叶9克,败酱草15克,鱼腥草20克,虎杖15克,黄柏12克,连翘12克,土茯苓15克,萆薢15克,滑石12克,石韦12克,车前子12克,王不留行籽10克,甘草6克。
    方解 方中生地黄、木通、竹叶、甘草,取导赤散之意,以清热泻火、利水通淋;连翘,清泄气血之热毒;败酱草、车前子、鱼腥草、虎杖,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利尿通淋;土茯苓、萆薢,清泄下焦,利湿降浊;滑石、石韦,利尿通淋;黄柏,清泄相火;王不留行籽,善通经脉,活血祛瘀;甘草,能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具有解热毒、泻相火、利湿热、泄湿浊、化瘀滞等功效。
    临证注意 湿热蕴结型慢性前列腺炎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此类患者常常相火偏旺,有感染存在,以湿热浊邪蕴结下焦为主要发病机制。治疗宜清热解毒、利湿泄浊,应解热毒、泄相火和利湿热3个方面。解热毒,可选用土茯苓、败酱草、蒲公英、鱼腥草等;泄相火,可用黄柏、知母、丹皮等;利湿热,则常用车前子、石韦、益母草、木通等。
阴虚湿热型
    主证 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苦口干,腰膝酸软,失眠盗汗,小腹、会阴部胀痛不适,小便次数多量少,尿急,阴茎隐痛不适,尿道口时有白色黏液流出,梦遗滑精,可有阳事易举或阳痿,舌质红、苔薄少,脉细数。
    治则 滋阴益肾填精、清热利湿化浊。
    方药 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12克,黄柏12克,山萸肉12克,山药15克,丹皮10克,生地黄12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龟甲15克,车前子12克,黄芪15克,牛膝15克,萆薢15克,王不留行籽10克,枸杞子12克,甘草6克。
    方解 方中知母、黄柏、山萸肉、山药、丹皮、生地黄、泽泻、茯苓,取知柏地黄汤之意,以补益肝肾,滋阴清热降火;黄芪,补气升清,使脾湿升而不下注;牛膝,补益肝肾、化瘀利尿;龟甲,滋补肾阴,以降虚火;车前子,清热化湿、利水通淋,疏利水道;枸杞子,补肾填精强腰;萆薢,利湿化浊;王不留行籽,通经脉、化瘀浊,疏理精道;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滋阴益肾填精、清热利湿化浊之功效。
    临证注意 阴虚湿热型慢性前列腺炎多由湿热蕴结型迁延不愈而来,其临床表现与湿热蕴结型有诸多相似之处,临证时应注意鉴别,仔细区分,以免出现失误。此类患者湿热久留下焦,滋阴则恋湿,清利则伤阴,在肾阴亏虚的条件下湿热最难祛除,补泄多两难,治疗要权衡阴虚与湿热之主次,滋补与清利有所偏。
肾虚夹浊型
    主证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小腹部胀痛不适,小便频数,排尿乏力,小便后尿道口有白色黏液物流出,舌质淡、苔薄腻,脉沉细。
    治则 补肾固精、益气化浊。
    方药 益肾固精化浊汤加减。黄芪15克,党参15克,土茯苓15克,山萸肉12克,菟丝子10克,沙苑子9克,乌药6克,苍术10克,芡实12克,车前子12克,益智仁12克,萆薢15克,巴戟天15克,甘草6克,大枣6枚。
    方解 方中山萸肉,滋阴补肾固精;巴戟天,温阳补肾,温化湿浊;沙苑子、菟丝子,益肾助阳、固肾涩精;黄芪、党参,益气健脾;土茯苓、苍术,燥湿健脾、化浊利尿;益智仁,暖脾固精、温脾散寒;芡实,益肾固精、补脾除湿、涩精止遗;萆薢,利水湿、降湿浊,使清升而浊降;乌药,理气消胀;车前子,清热化湿,利水通淋,疏利水道;甘草、大枣,益气和中;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共成补肾固精、健脾益气、利湿化浊之剂,使精气固则精藏不泄,脾气健则湿化而不留,清浊分离。
    临证注意 肾虚夹浊型患者患病久,多由湿热蕴结型、阴虚湿热型久延不愈而来。患者肾虚精关不固,气虚湿热难化,湿热转为湿浊,呈现肾虚湿浊逗留于精室之病理变化。补肾固精用药,宜偏温涩而少用滋补,化湿浊,宜渗利降浊而少用清利。同时,化湿浊应重视益气健脾运中,使脾气健湿浊化,清气升而浊阴降,清浊分离,除湿浊效果佳。
瘀浊内阻型
    主证 小腹、会阴部坠胀不适或胀痛、刺痛,小便点滴而下,或时而通畅、时而阻塞不畅,小便后尿道口有白色黏液物流出,或见血精,心烦易怒,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少,脉弦涩,肛门指诊前列腺有硬结、压痛。
    治则 活血化瘀、导滞通络。
    方药 失笑散加味。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桃仁10克,当归12克,穿山甲15克,延胡索10克,益母草18克,石韦12克,赤芍12克,败酱草18克,王不留行籽10克,萆薢15克,车前子12克,甘草6克。
    方解 方中五灵脂、蒲黄,取失笑散之意,以活血祛瘀、散结定痛;穿山甲、桃仁、赤芍,化瘀通络、破结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经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益母草,活血化瘀,兼可利尿;车前子、石韦,清热化湿、利尿通淋;萆薢,利水湿、降湿浊,使清升而浊降;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祛瘀;王不留行籽,通经脉、化瘀浊,疏通精道;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具有活血化瘀、导滞通络之功效,瘀与浊并治,经与络皆通,湿与浊同化,既可疏通精道,又能疏利水道。
    临证注意 慢性前列腺炎迁延日久不愈,湿热逗留凝血,最易形成瘀浊内阻、络脉不通,出现小腹、会阴部坠胀不适或胀痛、刺痛,前列腺有硬结、压痛。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宜以活血化瘀、导滞通络为法,待瘀化浊降、精道通畅后,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以补肾固封精关为主。由于瘀浊贯穿于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的始终。因此,不论是何种证型,都要配合应用活血化瘀药物。
     (作者供职于遂平县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