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乔晓娜 通讯员 王景超 张延雅
“立即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近日,家住南阳市卧龙区英庄镇贺庄村的李老太太准备早饭时,感觉左上肢无力,休息半小时症状未缓解,并有加重趋势,遂来到英庄镇卫生院就诊。值班医师杨策接诊了她。杨策与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派驻的执行院长高伟超进行会诊。会诊后,他们认为患者左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Ⅲ+级,NIHSS评分(可用于评定卒中神经缺损程度)5分,遂为患者开通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安排头颅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杨策等人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为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患者第一时间得到专业的诊治,溶栓结束后左上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肌力Ⅳ+级,NIHSS评分2分,被转入病房进行治疗。1周后,患者康复出院。患者家属制作了一面锦旗并送至医院,表达感激之情。 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获得感的提升,得益于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以下简称医疗集团)的成立。 今年,南阳市卧龙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发展模式,通过“一盘棋管理 一体化发展 一张网互联”的建设路径,以便民服务为抓手,以信息化为支撑,做好网格化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融合发展,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辖区医疗资源均衡布局,逐步建立符合卧龙区实际情况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和系统连续的诊疗新格局,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区”,辖区基层首诊率为65%,区域就诊率为90%。目前,卧龙区能满足辖区群众连续性、全周期、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一盘棋管理:建立质量管理委员会,管理赋能,形成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新模式
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建设中,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医院,经过实地走访,了解到辖区有区属公立医疗机构22家,其中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家、二级(含二级甲等)医疗机构5家、乡镇卫生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村卫生室600余家。另外,辖区内还有市直医院、民营医院等,医疗资源丰富,医院类型和层级多样化,同质化竞争激烈。 “医疗集团处于前期探索中,在发展中遇到不少‘拦路虎’,经常出现协调力度不够、发展不均衡等情况。”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卧龙区卫生健康委负责人窦晓蓓说。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医疗集团质量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后,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建立多部门协商决策的议事机制,负责统筹医疗集团规划建设、投入保障、人事薪酬、绩效考核等重大事项,并给予医疗集团运营管理、人员招聘、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等自主权;在医疗集团内部,实行医疗集团党委领导下的总院长负责制,按照“精简高效、分工明确、协同联动、运行顺畅”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区带乡、乡管村、区联省市”的医疗协作机制。医疗集团成立“一办六部”,推行一体化管理、连续性服务,逐步实现标准、制度、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统一,让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真正实现功能定位的“分”、提供连续医疗卫生服务的“合”,共同提高医疗集团的管理效率和运行效率。 目前,以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为牵头医院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已经明确了18家深度融合单位。这些单位除总医院(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还有12家乡镇卫生院、1家三级专科医院、4家区级二级医院、30家医疗协作单位〔涵盖辖区内的市直二级医院、各级各类民营(行管)医院、市直领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个体诊所、门诊部和村级医疗机构〕。
一体化发展:“一院一策”精准发力,差异化发展,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医疗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是否紧密,是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是否正确的关键。”为了尽快把卧龙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纳入“区、乡、村一体化”救治网,实现全区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满足辖区群众的健康需求,总医院采取措施,推动专家、学科和管理“三下沉”,做到业务协同,带动成员单位管理能力、质量和效率“三提升”。 今年,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医院共下派12名执行院长,参与乡镇卫生院的业务和行政工作。各执行院长根据各乡镇卫生院的实际情况,“一院一策”,精准帮扶,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有序推进,有效破解乡镇卫生院发展难题;同时,以医疗集团“进百村入千户服务万人健康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堵点。卧龙区组建了647个服务团队,共3740位医疗卫生技术专家为辖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建立健康档案。 区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医疗集团以区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为中心,构建符合辖区情况的“区、乡、村一体化”救治网。根据区域内人口分布、交通情况和分片建设原则配置医疗资源,按照“突出中心 梯次发展 做强中心 提升一般”的模式,参考二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标准,规划布局,将蒲山、石桥、安皋、英庄、青华等重点乡镇建成区域医疗次中心,将优质医疗资源向规划的中心乡镇聚集,集中力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扩增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区、乡、村一体化”发展格局,并调整优化乡镇卫生院布局,合理确定功能定位,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及中心卫生院特色专科建设,鼓励乡镇卫生院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 另外,按地理位置,在蒲山镇卫生院、安皋镇卫生院、石桥镇卫生院、英庄镇卫生院长期派驻急诊医护团队进行驻扎式帮扶,指导这些卫生院进行胸痛救治单元、卒中防治单元、创伤救治单元建设,初步构建卧龙区协同救治体系。要求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加强中医药服务和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拓宽医养结合新途径,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治疗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加强中医药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应用,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将医院病床服务延伸到家庭,实现居家医疗、居家护理和居家康复一体化,让患者居家有“医”靠。 近日,安皋镇居民程某因闭合性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前来安皋镇卫生院就医,由于情况特殊,他被转诊至上级医院(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经过20天的治疗,经患者家属同意,患者被转至安皋镇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 安皋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每天都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患者康复出院。患者家属给医护人员送来了一面锦旗,表达感激之情。在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不定期到患者家中了解情况。因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医护人员给其制订了治疗方案,稳定血压、血糖,避免并发症。 目前,“一院一品一特色”初见成效,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下转患者接得住、公共卫生做得实、一般疾病治得了、慢性病患者管得好”的目标,基本形成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区”的就医新格局。
一张网互联:打造医疗共享平台,服务便民化,构建城市网格化医疗服务新体系
“必须加快医疗集团信息化建设,整合贯通医疗、医保、医药等相关信息系统,建立实时、动态、连续的监管机制,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信息互联互通,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窦晓蓓多次在医疗集团推进会上这样说。“互联网+医疗”已经成为实现区、乡、村医疗质量同质化的重要手段。卧龙区必须结合辖区内医疗资源优势,借助信息技术打造医疗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同步,对医改指标、医保支付、运行效率等进行实时监管和动态分析。 据悉,卧龙区为了更好地推进医疗集团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构筑全民健康平台。医疗集团借助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病理、远程检验、消毒供应、院前急救七大医学共享中心,充分利用总医院在诊疗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为各成员单位提供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检验、远程会诊、远程病例讨论、远程教学指导等医疗服务,为基层医生在诊断、随访方面提供“赋能、增效、支撑”服务。 近日,石桥镇69岁的高女士因摔倒导致膝关节受伤,活动受限。在家属的陪伴下,高女士来到石桥镇卫生院就诊,DR(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检查结果提示髌骨粉碎性骨折。随即,派驻医生向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请求远程会诊。远程会诊中,专家建议手术治疗。手术很成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目前,辖区内的医疗机构均已实现“乡检查、区诊断”,信息互联互通互享,通过“患者不动,标本动,信息动”的方式,使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群众看病就医更加轻松、便捷。 另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医疗集团成员单位签订检查资源共享协议。有的乡镇卫生院没有CT机、磁共振仪等设备。群众在当地不能做增强CT检查和磁共振检查,如果愿意到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做,可享受和乡镇卫生院一样的收费标准和报销比例。这一举措,为患者及其家属节省了时间、金钱、精力,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区”,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优质、高效、价廉的医疗服务。 据介绍,1月~11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向各乡镇卫生院派驻12名执行院长和3名护理人员,参与乡镇卫生院的业务及护理管理工作;建立“3+1+1”帮扶团队,开展教学、查房、培训、义诊等120多次,承担医疗集团门急诊诊疗2万多人次,开展远程会诊、影像和心电诊断1.2万多人次,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及手术2000多人次,医疗集团基层单位上转患者8600多人次,通过急危重症绿色通道上转800多人次,住院下转1000多人次,门急诊下转4500多人次。“进百村入千户服务万人健康活动”走进12个乡镇共14.67万户,服务群众26.8万人次,筛查35万人次,筛选重点服务对象5万多人。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单位,严格按照紧密型城市医疗服务集团方案的要求,充分发挥好牵头作用,统筹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的政策支持下,以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疗技术为基础,促进全区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辖区内医疗资源协调发展。窦晓蓓说,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基层医院的帮扶力度,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强化对危重患者的精准识别,大力推动同质化便民服务,使辖区内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