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平 通讯员 王倩 张蔓丽
“我的病是在县人民医院治好的!这里还有省级医院专家坐诊,把我照顾得非常好,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2023年12月30日,患者张三里(化名)端着医务人员送来的饺子,满意地说。 2020年5月,叶县人民医院被河南省人民医院托管之后,河南省人民医院先后派出6批次69名专家,对叶县人民医院实施驻扎式技术帮扶。 帮扶专家除了坐诊外,还带领叶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进行教学查房、手术带教、讲解合理用药知识、举办诊疗技术讲座等,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快速提升的目的。 目前,叶县人民医院已开展新诊疗项目、新技术467项,填补了县域诊疗技术空白171项,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 今年28岁的张三里,是叶县洪庄杨镇炼石店村的一位村民。张三里的父母年迈多病,16岁的妹妹在上学,家里除了种地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经济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家庭的困难让张三里看到眼里、急在心上。为了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多挣一些钱供妹妹上学和赡养父母,2020年1月,张三里告别父母,外出打工挣钱。 “屋漏偏逢连夜雨。”张三里在一家企业务工期间,在单位组织的免费健康体检中,医生发现他的肾功能、肌酐、尿蛋白等检查指标异常。后来,经过全面检查,张三里被确诊为重症肺炎、IGA(免疫球蛋白A)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3级(高危)。突如其来的疾病,对于张三里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一向性格开朗的他变得愁容满面、焦虑烦躁起来。在同事的劝说下,张三里振作精神,一边打工挣钱,一边求医治病。 “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家里就指望着他哩。近几年,为了给儿子治病,我们把家里积攒的钱都花光了,能借钱的亲戚都借过了,先后去了多家医院治病。可是,儿子做了许多检查、服用多种药物,就是控制不住病情,甚至有加重的趋势。”张三里的父亲说。2023年12月13日,张三里的家属已经为其做好了后事准备。“他还有一口气儿,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们不忍心啊!”张三里的伯父说。 就在全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张三里的伯父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很快,张三里被救护车送到叶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必须立即进行抢救,患者病情危重,不能再等了。”看着危在旦夕的患者,叶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范淑敏焦急地说。“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必须快速抢救患者。”河南省人民医院豫西南分院(叶县人民医院)执行院长李佩丽说。随后,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经过11个日夜的全力救治,患者迎来新的转机。“患者得救了,各项生命体征平稳!”2023年12月24日,患者被成功转入该院的普通病房,目前,各项指标均趋于正常,达到了出院标准。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对于患者来说,是一次重生;对于医院来说,更是一个医学奇迹!”李佩丽说,张三里的成功救治,得益于叶县人民医院这几年救治能力的快速提升及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 “我们来到叶县人民医院长期进行健康帮扶,目的就是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尽可能‘让患者少跑腿、不跑腿、少生病’,解决患者的烦心事儿。”李佩丽说,“只有厘清帮扶思路,科学谋划,才能确保帮扶的实效性和稳定性。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构建流程合理、救治及时、技术先进的救治体系;发挥省级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势与带动作用,促进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满足更多患者的就医需求。” “经过帮扶专家的培训,县医院提升了专业能力,拓展了工作视野,掌握了先进经验。今后,我们将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提升基层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获得感。”叶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叶英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