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格艳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是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仍然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意,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失眠以女性、老年人比较多见,按照临床主要表现可以分为4种类型: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易醒;早醒(醒后不能再睡);睡眠质量差,次日晨醒后仍困倦,无精力恢复感。多数患者因过度关注自身睡眠问题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严重者有心率加快、体温升高、周围血管收缩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然而,焦虑情绪又会加重失眠症状,导致恶性循环。 在临床上,笔者发现不少患者在面对失眠时,会走向两个极端:一部分患者因为失眠常年服用安眠药,导致成瘾,产生药物依赖;另外一部分患者因为担心服用安眠药物会成瘾,所以不敢服用药物。 今年56岁的王女士,由于出现潮热、盗汗、焦虑、失眠等症状,来到医院就诊后,开始使用雌激素和安眠药进行治疗,持续治疗一年后,潮热、多汗症状逐步消失,但安眠药却无法停服。与王女士情况相反的,今年62岁的李先生,因为害怕服用安眠药物成瘾,一直不敢服用安眠药物。原来,李先生1年前退休后,出现了失眠、心悸及血压不稳定等症状。当每天的太阳下山时,他就开始担心自己会失眠,进而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致使心悸和血压不稳定症状加重。 目前,合理用药依然是改善失眠的有效手段之一。事实上,以上两种心态都属于认识误区,在需要用药的时候应该科学、合理用药,才能通过治疗获得满意效果。安眠药物使用不当,不仅会形成依赖,还会加重失眠症状。因此,遵照医嘱合理用药很重要。 在使用安眠药物之前,医生会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系统分析、评估,制订合理的用药计划,按照“按需用药、间断给药、最低剂量、短期使用、逐渐停药”的原则,让患者在获得疗效的同时,避免药物成瘾。同时,特殊人群(比如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损害、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等疾病患者)不宜服用安眠药物。因此,患者要遵照医嘱,不可擅自用药、停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呢? 1.对于入睡困难者,首选短效、中效安眠药物,比如艾司唑仑或扎来普隆,具有起效快、醒后无明显不适感等特点。 2.对于焦虑类型失眠患者,夜间醒来次数较多或早醒者,可选用长效催眠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比如氯硝西泮、地西泮,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的特点。老年人对氟西泮等长效苯二氮卓类药物比较敏感,代谢速度慢,会增加醒后跌倒的风险,所以不建议老年人使用这些药物。 3.对于内分泌失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失眠,患者可选用谷维素等药物,可以连续服用数日至数月。 4.抑郁型失眠者,在使用常用催眠药无效时,可配合抗抑郁药物一起治疗。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有盐酸多塞平、曲唑酮、米氮平和阿米替林等。近年来,由于大部分慢性失眠患者时常伴有抑郁、焦虑症状,所以此类药物的应用呈逐渐递增趋势。 5.昼夜节律紊乱(如倒时差或倒班导致的失眠)患者,可选用褪黑素药物,比如选择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拉迈酮、雷美替胺等。 6.原发性失眠患者,首选非苯二氮卓类药物。这类药物具有快速诱导睡眠,延长睡眠时间,明显增加深睡眠,清醒后无宿醉效应,对精神运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小,不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停药后反跳症状轻微,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影响小,以及与许多内科药物配合使用,相互作用小等特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唑吡坦等。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药械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