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晕针是指在静脉采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或晕厥。这种现象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还可能影响采血结果的准确性。
晕针的原因
生理原因 当患者处于过度疲劳、长期空腹、饥饿的状态时,其机体处于应急阶段,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发生晕厥。
心理原因 部分患者可能会因为对采血的恐惧和紧张情绪,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发生血管扩张、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出现大脑供血不足,导致晕针现象。
生活方式和健康因素 一些患者可能因饮食不规律、水分摄入不足、过度疲劳等原因,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发生晕针现象。
晕针的护理
1.护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操作技巧,如寻找合适的静脉、使用合适的针头和设备、掌握适当的采血技巧等。在采血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2.在采血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解释采血过程和注意事项,并鼓励患者提出问题。通过有效沟通,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3.在采血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如鼓励、安慰等,同时可采用一些心理疏导技巧,如分散注意力等,帮助患者保持心情平静和放松。
4.如果患者在采血过程中出现晕针,应立即停止采血,让患者平卧休息,松开衣领;如疑似患者因空腹采血出现低血糖,可让其口服糖水;采血后应观察患者的意识及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如生命体征不稳定,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晕针的预防措施
1.在采血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相关指导,如告知其采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让其调整身体状态等。
2.对于存在恐惧心理的患者,护理人员可采用一些心理干预措施,如暴露疗法等,通过逐步适应和克服恐惧心理,帮助患者减轻晕针症状。暴露疗法常被用于治疗焦虑症和恐怖症。在运用暴露疗法时,要考虑患者的发病原因、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然后根据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为暴露疗法实施难度较大,对患者身心冲击较大,所以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要谨慎使用,避免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
3.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改变饮食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饥饿。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预防晕针现象的发生。
在静脉采血中,发生晕针现象较为常见,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心理压力。了解晕针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有助于护理人员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通过专业操作技巧、提前沟通、心理支持及恢复期护理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晕针症状。同时,采取预防措施如改变生活方式等,也有助于降低晕针现象的发生率。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检验科门诊化验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