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有 王健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性的症状为对称性、多个周围关节的慢性炎症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的过程。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
中医理论强调,类风湿关节炎是在身体正气亏虚的基础上复感外邪而发病,正气亏虚是内在发病的基础,外邪侵袭是主要致病因素,气血凝滞、经络痹阻是其基本病理变化。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找准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思路,是取得好的临床疗效的重要一环。中医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立足整体顾局部 扶正祛邪细考虑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疾病,故立足整体、兼顾局部是辨治的基本思路。身体正气亏虚是内在的发病基础,风寒湿诸邪侵袭是主要致病因素,痰浊、瘀血、阻滞则是其基本病理变化,治疗时应首先立足于整体,调整脏腑功能,纠正身体虚弱状态,祛除风寒湿诸邪,通过调养气血、活血通络等治法以消除痰浊、瘀血、阻滞之病理变化,促使身体恢复正常的机能。此类患者外邪易于痹阻周围诸骨关节,关节局部痰浊瘀血阻滞之征象突出,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等症状,在整体调整的基础上兼顾局部,是促使身体顺利康复,防止出现关节僵直、畸形的重要一环,有利于帮助患者迅速缓解疼痛症状。 综观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但不同的患者病机各异,本虚与标实之侧重点不同,其治疗宜在扶正祛邪的前提下,详细辨证分析,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重,或扶正与祛邪并重。因此,中医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恰当选用治疗法则,进行遣方用药。 祛邪主在治三因 散邪重点各不同 类风湿关节炎为风寒湿诸邪致病,治疗宜以祛邪为先,祛邪主在治疗风、寒、湿三因素。风寒湿诸邪各有特点,临床上往往合而成痹,难以截然分开,不过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常各有所偏,所以治疗时散邪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风气胜者,以散风为主,辅以祛寒理湿,宜用补血之剂;寒气胜者,以散寒为主,辅以疏风燥湿,宜用补火之剂;湿气胜者,以利湿为主,辅以祛风散寒,宜用理脾补气之剂;对于兼有湿热者,则宜配合清热利湿、宣痹通络之剂综合治疗。风、寒、湿三邪之气,风寒易散,湿邪难化,故施治之法,应注意化湿利湿,湿邪已除则风无所留,寒无所依。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不同病情,抓着风、寒、湿三因素,根据其侧重点的不同,以扶正祛邪为原则,灵活运用祛风、散寒、除湿之法,结合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宣痹止痛诸治法,确立正确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法则,是取得好的疗效的关键所在。 活血通络宜坚持 调养气血很重要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消耗体能。中医理论强调,“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的情况十分明显,况且虚、邪、痰、瘀互致,“不通”与“不荣”并见,故除祛除邪气、调养气血、化痰消瘀外,活血通络亦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之关键,宜坚持应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身体正气常不足,由于禀赋不足或素体虚弱,气血两虚,营卫不和,腠理空虚,致使外邪易于入侵身体。若加之起居、生活不慎,寒温不适,劳倦内伤,产后失调等,正气受损,风、寒、湿诸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痰浊瘀血留滞诸骨关节,则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等,故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应注意扶正,以使正能胜邪,调养气血很重要。肾主骨,肝主筋,肝肾同源,寒湿之邪深侵入肾,骨失所养,筋失所荣,致骨质受损,骨松筋缩,关节屈伸不利,僵直挛缩变形,养肝可以舒筋缓急,益肾则能强腰健骨,所以在调养气血的同时还应注意益肾养肝。 内外合治防残疾 自我锻炼不可少 类风湿关节炎多呈进行性发展,约90%的患者发病2年内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就可能发生关节软骨破坏,致使关节僵直变成畸形、功能障碍。因此,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自始至终要把阻止病情发展和防止致残放在突出的位置。在缓解关节肿胀、疼痛,改善其功能障碍,防止关节僵直变畸形中,内服药起效较慢,控制症状也不够理想,药物外敷、药浴、理疗等外治方法较内服中药有较好的疗效,在内服中药的同时配合外敷,做到内外合治,是现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防止关节僵直变畸形致残的首选方法。生命在于运动,锻炼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诸骨关节的运动功能,缓解僵硬、疼痛等症状,防止关节畸形致残,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自我锻炼是不可缺少的。锻炼应做到“坚持”“正确”“适当”,不能持之以恒的锻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姿势方法不正确,运动强度不适当等,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遂平县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