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少波
中医是我国古代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大规模瘟疫流行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面,笔者主要介绍6种常用带“参”的中药的临床使用方法。 玄 参 分类 清热药中的清热凉血药。 性味归经 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主治 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津伤便秘,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煎服,10克~15克。 注意事项 本品性寒而滞,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常用方剂 清营汤,清宫汤,化斑汤,普济消毒饮,四妙勇安汤,玄麦甘桔汤。 苦 参 分类 清热药中的清热燥湿药。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主治 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湿疹疥癣、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煎服,3克~10克。 注意事项 本品苦寒伤胃、伤阴,脾胃虚寒、阴虚伤津者忌用或慎用。 常用方剂 苦参地黄丸,当归贝母苦参丸。 丹 参 分类 活血化瘀药中的活血调经药。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效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瘀血阻滞引起的心胸、脘腹疼痛,风湿痹痛,疮疡痈肿,热病烦躁神昏,以及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 煎服,5克~15克。 常用方剂 丹参饮,丹参散,丹参膏,天王补心丹。 人 参 分类 补虚药中的补气药。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 功效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生津。 主治 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症状,肺气虚弱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热病气津两伤,身热口渴,消渴,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 用法用量 煎服,5克~15克;急重症者,可增至15克~30克。 注意事项 畏五灵脂。 常用方剂 独参汤,参附汤,生脉饮,人参胡桃汤,人参蛤蚧散,四君子汤,白虎加人参汤,天王补心丹。 沙 参 分类 补虚药中的补阴药。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主治 肺阴虚的肺热燥咳、干咳少痰、劳嗽久咳、咽干音哑,胃阴虚或热伤胃阴,津液不足的口渴咽干,舌质红绛,胃脘隐痛、嘈杂、干呕。 用法用量 煎服,10克~15克。 注意事项 热病、湿热证慎用。 常用方剂 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党 参 分类 补虚药中的补气药。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肺、脾经。 功效 益气、养血、生津。 主治 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肺气亏虚的咳嗽气促、声音低微,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气血双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 用法用量 煎服,5克~15克;急重症者,用量可增至15克~30克。 注意事项 畏五灵脂。 常用方剂 多数情况下为人参代用品。 带参的药物还有拳参、太子参、西洋参、沙参等。沙参有北沙参和南沙参之分。其中,北沙参是伞形科珊瑚菜的根,偏于养肺胃之阴,清肺胃之热,可生津止渴;南沙参是桔梗科轮叶沙参、杏叶沙参的根,偏于化痰,治疗脾胃虚弱。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