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用恰当的爱承载生命的意义 |
|
□楚晓飞
我既是一名护士,又是一名临床心灵关怀师,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也会遇到需要进行心灵关怀的患者家属。 一天上午,我刚走进门诊大楼,门诊的医务人员领着一对姐弟到我面前说:“他们的父亲不愿意抽血,希望你能够帮助他们的父亲完成检查。”经过了解后,老爷子是一位89岁的肺癌患者,经过了3次化疗,因为家属担心其知道病情后不配合治疗,所以一直对其隐瞒病情。患者每次来医院都特别抗拒抽血、检查,这次更是坚决不愿意抽血。 患者虽然不想做检查,但是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女儿的哀求。他看女儿委屈的眼神,让他的女儿觉得父亲在那一刻,就像孩子般既委屈又无奈,但女儿特别心疼父亲,感到既难过又无助。因此,患者家属希望心灵关怀师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配合医生完成检查。 我认为,此时最需要心灵关怀的是患者的女儿。于是,我把患者的女儿叫到一边,告诉她:“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你特别希望父亲得到积极的治疗,延长他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但是,这是你的需求,还是父亲的需求?你有没有真正关注父亲的需求呢?父亲现在已经快90岁了,生病后,家人有没有商量一下,根据父亲的接受程度告诉他真实病情,听听父亲的想法。如果父亲决定坚持治疗,我们就配合治疗;如果父亲不愿意治疗,我们该怎么陪伴父亲呢?况且,高龄肿瘤患者,疾病的进展非常慢,治疗就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吗?我们是否该告诉父亲真实的病情,让父亲有序地安排以后的生活,做最想做的事情,见最想见的人,安心地走完剩下的人生呢!” 患者的女儿听我说完,忍不住哭了出来,她说:“是的,我就是一门心思地想给父亲治病,没问过他的想法。我不敢问他。我害怕啊!”过了一会儿,她擦了擦眼泪说:“我和弟弟商量一下,这次我们听父亲的。我和弟弟要陪着父亲干他想干的事情。” 如果是以前,我会带着目的去和患者沟通,当沟通达到预期的目的,内心会有成就感;如果结果不理想,则充满挫败感和失落感。其实,我没有考虑患者内心真正的需求,没有考虑“人”是一个整体,甚至是一家人对生命的需求! 这次的经历让我豁然开朗,生命的存在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它的意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倾听患者的心声,帮助患者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让患者走想走的路。像水一样顺势而为,而不是强行改变水的流向!父亲和孩子们之间的爱至深至浓,但是没有被相互看见、理解和融合,爱反而成了他们的负担、无奈与痛苦。而我们在他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帮助他们彼此看见、理解、相融! 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如何坦然面对,维护各自生命的需求,让患者最后的生命有尊严、有质量,且安宁、祥和、满足、幸福,家属能更好地面对和接受,是心灵关怀的宗旨及目的。 面对如此高龄的患者,了解了患者内心的需求和目前的生命状态,帮助患者与家属用心沟通,让爱恰当相融,我的内心是喜悦的。这种喜悦感不是成功带来的,而是对生命的理解、敬畏的喜悦感。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治愈是医学的奇迹,而抚慰才是医学永恒的主题!真、善、美是医学的灵魂,而心灵关怀是从心出发,恰是真、善、美的重要体现。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