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腊月的表情 |
|
□刘传俊
一年中,腊月恰似一首圆舞曲的终结篇,优美的音乐稍做停顿,矫健的舞姿随之停了下来,仿佛为四季画了个圆圆的句号。 腊月虽然天气寒冷,但是脚步从容。弛缓的脚步在路上暴露得充分,脚步中有生风的欢快,有喜庆的韵律。村庄里弯弯曲曲、四通八达的小路上,有担着水桶一趟趟往家里的水缸存水的人,有挎着装满小麦的笆篓的人,还有到磨坊磨面的人。 水桶里的水溅湿了路上的麦秸草屑,在腊月里的蓝天下闪着湿润的光,比在烈日下的蓬头垢面可爱多了,说不定也洗净了身子,准备迎新年。挎着或担着麦子走向磨坊的村民,脸上洋溢着笑意,脚步轻快、稳健,姿势如花枝招展。 拉磨的小毛驴,平日里每天拉一套磨就可歇息了,这时每天要任劳任怨地拉两套。温暖天气时,卸了磨后,磨面的村民撒开小毛驴的缰绳,让它在土地上打个滚,舒展筋骨,缓解疲劳。小毛驴会得意地叫出声来,表示领情。寒冷天气时,卸了磨后,磨面的村民会抓几把黄土在小毛驴背上、身上来回揉搓,以示关爱,让它完全放松下来。磨面的村民还会将麦麸皮撇下一半留给小毛驴,让饲养员给它拌草料,犒赏不惜力气一圈圈拉磨、又不会说话的小毛驴。 到磨坊磨面之前,若碰上好天气,大多数村民会将麦子倒入大铁锅内,用清凉的井水淘洗几遍,或者将麦子倒入大簸箩里,用湿抹布反复擦搓,直到麦子洗干净为止。处理后的麦子,摊在院子里支起的芦苇席子晒干。 房前屋后树上的叶子凋零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小麻雀在树枝间来回蹦跳,窥伺着席子上晾晒的小麦,当看护的孩童稍不注意,小麻雀就会呼朋引伴俯冲下来,一边左顾右盼,一边机警地啄几粒小麦,一听见轰它们走的声音,或看见扬手驱赶的动作,就“哧楞”一声飞远了。 从清晨到夕阳西下,村庄与城市连接的那条大路上,来来往往赶集的行人络绎不绝。有的是担了农作物去售卖,有的是买过年的必备品。除了肉类、食盐、香醋、酱油、花椒、茴香、莲藕、海带等食材外,还有碗、盘、瓢、勺子、筷子等生活用品。集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比往常热闹许多,村民都想买到物美价廉的物品。 盛满年货的竹箩上方,还搁了一卷写春联用的大红纸,用细绳绑着,招摇地走在大路上。一切都为过年采购,无论采购了什么,心情都非常舒畅。回来时,走累了,路过柏树林,可以蹲在柏树根部歇歇脚,起身时不忘折两根柏枝条,拿回去插在门楣上,祈望人丁兴旺、延年益寿、长年青翠。 往常,人们都是在田野里忙;腊月,人们则是在家里忙。打扫庭院,劈柴蒸馍,浣洗衣物,洗刷锅盖,杀猪、宰鸡,磨黄豆做豆腐……劳碌了一年,该好好享受过年的滋味了。 趁大人劈柴时,小孩就去找粗一点儿且光洁的树枝,截成约一尺(1尺=0.333米)长的撬杠,再找细一点儿的截断,削成两头稍尖的小撬,撬杠和小撬成双成对、完美搭配。用撬杠在村东的晒场里画个图,图内界开的方格里画了手、脚形状,一人将小撬从远处抛到图中的方格内,另一人用撬杠去击打小撬,小撬弹起,方格内有手形图案的就用手往外拍,有脚形图案的就用脚踢。比赛有一定的规则,赢家用撬杠将小撬打多远,输家就得跑多远捡回小撬。 晒场的另一端,几个顽童在抽陀螺。自制的陀螺底部有一颗不锈钢滚珠,顶部贴一片红纸。开始时,用扎鞭先在陀螺上缠绕几圈,猛一松手发到地面上,紧接着连抽打几鞭,陀螺就稳稳地旋转开了,把腊月旋转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精彩动人。晒场上还有踩高跷的、斗鸡的,游戏虽然单调,但是不缺为腊月呐喊助兴的欢呼雀跃之声。 腊月十五左右的晚上,月亮高悬在宁静的空中,照得村庄到处都明晃晃的。大人们借着昏黄的煤油灯,干着零碎的家务活,小孩趁着明亮的月光,在村子里玩耍。“捉迷藏”“挑老兵”“羊抵架”“过山羊”,都是小孩热衷的游戏项目。 “捉迷藏”时,高粱秆、玉米秆、豆子秆堆成的柴火垛,均是较好的隐身之处,甚至还有猪圈。当一方终于找到另一方时,像绞尽脑汁地解开了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似的有成就感,情不自禁地乐在眉梢。欢笑声这里刚落,那里又起,一波波在月光笼罩下的村庄里荡漾。月亮偏西,热闹够了的孩子们,才愿意回家。 当年的乡村腊月,既古朴又年轻,既熙攘又沉静。淳厚的乡风民俗,滋润了整个村落。 除夕的下午,在院子大门、堂屋门上贴上喜庆的对联,在屋内贴上“满室生辉”,在灶火里贴上“小心灯火”,在院子里贴上“满园春光”,在牛槽、驴槽旁贴上“槽头兴旺”,在晒场边的石磙上贴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祥的标语,燃放一挂火药味浓郁的鞭炮,傍晚又早早地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才算为过去的一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后半夜,天空无声无息地下雪了,翌日一大早拉开门栓一看,好一个白雪皑皑的世界。瑞雪兆丰年,希望随着雪花,可劲儿地在人们的瞩目里飘舞……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