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乡村赶集 |
|
□李河新
踏着晨曦,通往程村的路上,比往日热闹多了,有骑着自行车的,有骑着电动车的,还有骑着三轮车带着老婆孩子的,人们都急忙地往集市赶。 “孩儿她婶,你也来赶集了!” “今天大儿子带媳妇从城里回来,准备买一只鸡,再买一些羊肉,包一顿饺子吃。”许大娘见了张婶,亲热地打招呼。 “一四七,赶徐营;二五八,跑辛集;三六九,走程村。”到了程村集市,整个街道上人山人海,一派热闹景象。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集市上,有卖布料针线的,有卖瓜果蔬菜的,有卖牛羊的,还有拔牙剃头的。 一堆堆晒干的茴香花椒,常常勾得人掩着口鼻连打好几个喷嚏;一条条鲜艳、顺滑的布匹,让人摸着就不愿意撒手;一摞摞锃光瓦亮的碗碟,吸引了当家人“贪婪”的目光……再往前挤,卖土鸡的摊子前烟气缭绕,一只只褪光了毛的土鸡被放在长条形的柳木案板上;卖活鱼的老板娘手中的菜刀上下飞舞,使银色的鱼鳞似雪花般慢慢飘落。 进入后街,一条不到几百米长的街道,摆满了摊位,光卖菜的就摆了一大排,菠菜、韭菜、莲藕、黄瓜、大葱、鸡蛋等,样样齐全。在卖水果的摊位上,苹果、香蕉、梨等,应有尽有。在卖厨房用品的杂摊上,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等日用品齐全。一个摊位挨着一个摊位,一个卖主挤着一个卖主,整个集市被填充得满满当当的,街道热闹非凡,让人应接不暇。 三五成群的乡邻,在这条不长的街道上闲逛着,在磕磕碰碰中慢慢前移脚步。东村的张婶询问西村孙家的姑娘出嫁了没有,庙王村的王妈聊聊徐营李家的儿子结婚了没有,讨论的都是一些琐事。男人见面,则是谈谈打工的收入怎么样,萝卜白菜卖得怎么样。 虽然买的东西不多:一把绿油油的青菜,几节刚出水的莲藕,一条活鲫鱼,一块热腾腾的豆腐等,但是每个人手中或多或少都捎带了一些东西,哪怕是一把红辣椒,都被亲切地放入篮中。 不知谁家的孩子高喊着追上了卖糖葫芦的老汉,从高高的稻草墩子上选了一串自认为最大个儿的糖葫芦,一边吃一边逛街。村里的袁哥见我也来赶集,把一大把葱硬塞给我,我给他钱,他坚决不要,说是自家地里种的,不值几个钱,就图个新鲜。 “胡辣汤,不香不要钱。”在几张木板拼成的简易桌旁边,坐着正在喝汤的村民。胡辣汤里,豆皮伴着少许粉条,面粉勾芡,配上卤水豆腐,再放几滴香油,两碗下肚,打个饱嗝,那滋味舌尖长留。 到了日上三竿,又赶上庙会唱戏,那热闹的场面可想而知。高高的戏台上,脸勾彩线、背插靠旗、脚蹬白靴的演员们唱着“诸葛亮收姜维”。84岁的张大爷听得特别投入,他微闭着眼睛,略显干瘪的嘴唇翕动着,满是皱纹和青筋的手在膝盖上打着节拍…… 买卖不管好坏,卖柴鸡的张老头和卖猪头肉的王老汉,还会在下集后相伴去馆子里喝点儿小酒。喝到兴奋处,王老汉拿着手机给在外打工的儿子打电话,他嘱咐儿子,无论都市多么繁华,都不如春节回家看看。 村里有儿孙们魂牵梦萦的老屋,热腾腾的饺子,香喷喷的揽锅菜,母亲的唠叨,久违的拥抱,如常的烟火,风雪过后的晴空,乡村振兴的山河。 (作者为河南省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驻鲁山县辛集乡白村第一书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