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我们向苏轼学习什么 |
|
□梁星毯
最近,我忙里偷闲,把书架上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又读了一遍,再次被苏轼感动。对于拥有“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水利专家,以及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么多荣耀光环的苏轼,我们今天到底应该向他学习什么呢?我认为,应学习他的刻苦精神、交友之道、良善品质。 学习苏轼的刻苦精神。为了“备战”科举考试,苏轼对于经史子集的文章,除了正常背诵以外,还自加压力、不厌其烦地逐字抄写,有的甚至抄写无数遍,直至达到完全记住、运用自如的境地。那时候,苏轼抄写时用的是毛笔,不像现在有的人,用圆珠笔写字都嫌麻烦。据史料记载,苏轼曾把80万字的《汉书》抄写3遍。扪心自问,在当下,我们抄写过长篇经典文章或文学巨著吗?就连四大名著,有多少人通读过一遍? 有人说,苏轼天资聪颖。但是,如果仅靠天分,而不靠后天刻苦学习的精神,他是不会取得伟大成就的。在当下,各行各业,若想取得非凡的成绩,一定要有刻苦的精神。 学习苏轼的交友之道。对于朋友,苏轼都是真心诚意结交,无论是意气相投的高官,还是志趣相近的文友、诗友,抑或是百姓。对于苏轼来说,他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众生。他曾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也笃信“吾眼前无一个不好人”,从不给人标注“坏人”的标签。如果有“坏人”,他也相信是因为形势所迫。 他的好友章惇将“讥讽朝廷”之罪名强加给苏轼,对苏轼发配岭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后来,章惇失势被贬到雷州半岛,对于有这样深仇大恨的人,苏轼仍写信开导章惇的女婿黄寔(苏辙三儿子的岳父),“子厚得雷,闻之惊叹弥日。海康地虽远,无瘴疠。舍弟居之一年,甚安稳。望以此开譬太夫人也。” 苏轼可以说不记仇,胸无私念,心怀坦荡。对于好友的奢靡行为,苏轼总是毫不遮掩地直接劝诫。据史料载,他的好友蒲宗孟(北宋时期大臣)用人、用水极为奢侈浪费,苏轼写信毫不留情地奉劝他记住两点:“一曰俭,二曰慈。” 学习苏轼的良善品质。因为有大爱之心,所以苏轼才有慈善之举。在密州期间,百姓因交不起税,经常把孩童遗弃在路边,苏轼在温饱都成问题的情况下,还“洒涕循城拾弃孩”,家里曾经养育过三四十个孤儿。试想一下,今天,我们如果在“衣不暖、饭不饱”的情形下,谁还能想着别人、救助别人呢? 这时,我想起季羡林说过的一句话:“为自己着想和为别人着想,后者能超过一半,他就是好人。” 苏轼当然属于好人、善人。他被贬黄州期间,对当地的“溺婴”恶俗极为厌恶。苏轼尽己所能,靠着自己的影响力,奔走呼吁,组织成立救儿会,动员人们捐钱、捐米救助婴儿。这一切,如果没有大爱之心,是不可能做到的。 历史的烟尘,已经逐渐远去。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到现在,苏轼仍然是我们喜欢的诗人。除了他的文学成就,更多的是他的为人处世: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乐尽天真不归。他始终以乐观、开朗和积极的精神面对生活中的狂风骤雨、荆棘丛林。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濮阳县卫生健康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