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丁 玲 通讯员刘金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张毅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团队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团队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贫血和血小板增多这一临床现象的内在机制。 该研究结果揭示了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贫血和血小板增多的内在机制,并鉴定出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AhR)为该病理过程中的关键分子,对临床改善患者贫血、抑制癌症进程的诊疗过程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AhR也有望成为控制这一病理过程的潜在治疗靶点。同时,这一突破性研究结果将为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并有望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重大突破。 该研究结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相关论文近日在国际免疫学领域杂志《自然免疫学》上发表。“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遴选活动由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发起,旨在记录、展示和宣传我国血液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展现我国血液学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入选成果兼顾临床与基础研究,具有原创性突出、创新性鲜明、社会意义重大等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