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立春时节话养生 |
|
□李贺文 尹国有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中医认为,肝属木,应于春。立春时节,虽然阳气渐长,但是冬季的阴寒未尽,此时正处于阴消阳长、冬去春来的转折期。立春时节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体的生理变化特点,重视养肝护肝,从饮食调理、起居调摄、情志调节、适度运动、预防疾病等方面入手。
养肝护肝 中医认为,肝属木,应于春。与春季树木生长、伸展和生机勃发的特性相同,肝有主升、主动的特性。从生理功能上讲,肝具有调节气血、情志,以及贮藏血液等多种功能,是保证全身气血正常运行、脾胃功能强健协调和精神情志正常的重要器官。 立春以后,万物复苏,阳气生发,人的肝气变得旺盛。若心情不好,如生气、恼怒等,容易肝气郁结,与春季之气不相合,就会导致肝火旺盛,出现眼胀眼红、眼涩流泪、头胀头痛,以及好发脾气、心烦失眠等症状。利用春季人体机能的生发特性,此时正是保持肝气升举、调畅体内气机的最佳时节。因此,春季养生应重视养肝、护肝。 饮食调理 《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立春以后,自然界阳气逐渐生发,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人们应注意补充营养,保护体内阳气,饮食宜甘温、富有营养,以健脾扶阳为原则。 《千金方》提出春季饮食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观点。立春时节,人们应多吃甘味食物,选择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忌食酸涩、油腻、生冷食物,尤其不宜摄入过多辛热之品,如辣椒、人参、鹿茸等,以免助热生火。 此外,人们应注意不可过早贪食冰激凌等冷冻食品,以免伤胃损阳。当然,在饮食的选择上,切不可千篇一律,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注意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为全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起居调摄 早睡早起是立春时节养生的重点之一。立春以后,人体的气血也和自然界一样,需要舒展畅达,要求人们按时起床、按时休息。人们应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的状态,使自己的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同时,在天气晴朗时,人们还要经常开窗通风,使室内空气流通。 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时节,气温波动较大,并且人体阳气开始向外宣发,腠理随着春季的到来也开始变得疏松,容易受到寒邪侵袭。因此,初春时节,人们不宜马上脱去棉衣,特别是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应谨慎。 另外,由于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人体对温度的调节功能与冬季的气温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过早脱去棉衣,一旦气温骤降,人体就很难适应,引发疾病。 《黄帝内经》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立春过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使精神愉悦、胸怀开阔。这也是顺应春季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可靠方法。 情志调节 肝属木,应于春,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以通为顺,重视情志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立春时节养生的重要内容。生气、发怒会导致肝脏疏泄失常,造成肝气郁滞,引发诸多不适。人们应顺应自然,戒郁怒以养性,努力做到不着急、不生气、不发怒,以保证肝脏舒畅条达。 在假期时,人们可以游山戏水,陶冶性情,使气血调畅、精神旺盛。“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做到“恬然不动其心”,就能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 适度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立春过后,气温回升,人们要加强锻炼,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以舒展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当然,运动也要适度,做到动静结合,不宜做剧烈运动。 人们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快走,以及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练八段锦等强度适中的运动方式,尽量减少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等对抗类运动方式。另外,人们应避免在大风等恶劣天气进行户外锻炼。 预防疾病 立春时节,正是阴消阳长、冬去春来的转折期。虽然气温回升,但是阴寒未尽,昼夜温差较大,需要适时增添衣物。俗语曰:“早春早春,慎防春瘟。”天气骤变,传染性疾病高发,人们应时刻关注天气变化、规律起居。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故春气者病在头。”立春时节,肝阳之气上升,阴血相对不足,头部和颈部为肝胆经所过之处,故可见颈项不适;若肝气欲生不生、气机不畅、疏泄失常,则会导致肝气郁结,或肝热内郁,临床上可见烦闷、胸胁不适、口干口苦、焦虑失眠等症状;若生发太过,也会导致头晕、头痛、耳鸣、失眠等肝阳上亢之症状,尤其是高血压病患者易出现血压波动或者中风。 总之,立春时节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体的生理变化特点,重视养肝护肝,从饮食调理、起居调摄、情志调节、适度运动、预防疾病等方面入手,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遂平县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