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识别与护理 |
|
□郑荣华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精神疾病易发生的时期。近年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 抑郁症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疲劳感等。严重时会出现自残、自杀倾向。 焦虑症使青少年长期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对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青少年强迫症表现为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比如反复检查、清洁等,导致正常生活受到干扰。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出现情绪的极端波动,时而亢奋、时而低落,给学习和人际关系带来困扰。 青少年进食障碍主要包括厌食症和贪食症,可导致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受损。 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识别 观察行为变化 青少年行为的变化是精神疾病的重要信号,比如情绪波动大、易怒、焦虑、抑郁、社交退缩等。当青少年的行为出现明显的异常时,家长和老师应引起关注。 注意学习成绩 精神疾病会使青少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从而影响学习成绩。若发现青少年学习成绩突然下滑,应考虑是否与精神健康问题有关。 关注睡眠质量 精神疾病可导致青少年睡眠质量下降,比如失眠、噩梦等。若青少年长期存在睡眠问题,应考虑是否为精神疾病的征兆。 留心语言和思维 在精神疾病的困扰下,患者会出现语言和思维异常,比如自言自语、表达混乱或强迫性思维等。 家庭护理策略 家长应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系统,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理解和鼓励,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结构,这对精神健康至关重要。 要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与同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如果发现孩子有精神疾病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切勿讳疾忌医。 学校护理策略 学校应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学会应对压力和挑战。学校可设立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对于留守儿童、单亲家庭或贫困家庭的孩子等特殊群体,学校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和学习状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学校还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精神健康状况,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作者供职于山东颐养健康集团莱芜中心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