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一站救治”“一章通救” 让急救没有“天花板” “一名38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男性患者急需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请予以援助!”1月27日8时30分,周口市中心医院急诊中心接到医联体成员单位周口人合医院的求助电话。 周口市中心医院急诊中心主任闫登峰立即协调急诊科ECMO团队。ECMO团队队员携带ECMO机器、转运呼吸机等设备,仅用18分钟便到达周口人合医院。抢救过程中,患者出现多次室颤、低血压休克。团队成员及时给予患者电除颤及抢救药物,25分钟就完成了置管、预充到V-AECMO(静脉至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模式)成功转机。 “医院改革前,从拨打120到做手术,患者要经历多个环节。现在,医院的一站式救治机制,有效缩短了患者的抢救时间,患者致死致残率显著下降。”周口市中心医院急诊中心副主任、文昌院区急诊中心主管姜树志深有感触地说。 为了进一步提高急诊效率,周口市中心医院设立一站式急诊综合救治大厅,集中配置CT(计算机层析成像)、超声等检查设备,以进一步缩短患者从发病呼救到实施抢救的时间。 周口市中心医院树立“上车即入院”理念。救护车内配备多种急救设施与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系统,骨干医生随行。患者不仅在车上可以得到初步救治,病历档案、心电监测、生化检测等数据也会通过5G系统,提前传到急诊中心监控大屏。医院可以尽早启动院内急救体系,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做到“入院即投入抢救”。 “医院给急诊医生放权,实行‘一章通救’制度。急难危重症患者,可以凭借急诊绿色通道专用章,‘绿灯’抢救。”闫登峰说,“‘一章通救’制度使患者抢救效率明显提升。” “只有打通群众就医堵点难点,从细微之处入手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才能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周口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冷冰这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