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腹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
腹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多由腹腔脏器疾病引起,也可由胸部及全身性疾病所致。引起腹痛的原因可以是器质性病变,也可能是功能性改变。临床上按照起病急缓与病程长短,将腹痛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两大类。需要进行紧急处理的急性腹痛,又称为急腹症。 常见病因 急性腹痛 1.腹腔内脏器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穿孔、阑尾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梗阻、憩室炎、疝、肠套叠、急性胰腺炎、胆道疾病(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腹腔脏器破裂等。 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感染、尿路结石、急性尿潴留。 妇产科疾病:痛经、异位妊娠、卵巢黄体破裂出血或蒂扭转、肿瘤。 血管系统疾病:腹腔血管阻塞、腹主动脉夹层。 2.腹腔外疾病。 心肺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肺炎、胸膜炎。 其他疾病:带状疱疹、腹壁外伤、铅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过敏性紫癜等。 慢性腹痛 消化系统疾病: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炎症性肠病、胃肠道肿瘤、缺血性肠病、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慢性胰腺炎、结核性腹膜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 其他:肠系膜淋巴结炎、中毒、代谢性疾病及肿瘤等。 临床特点 诱发因素 油腻饮食或暴饮暴食、酗酒,可能导致胆囊炎、胆石症、胃炎、胃肠炎或急性胰腺炎;腹部术后,可能导致肠粘连、机械性肠梗阻;腹部外伤,可能导致肝、脾、胃、肠破裂;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肠套叠、肠扭转、阑尾炎。 性质和程度 进食刺激性食物或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出现上腹痛,常见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周期性发作、节律性疼痛,常见于消化性溃疡;突发性、剧烈中上腹刀割样痛,多为消化性溃疡穿孔所致;阵发性绞痛(常令患者辗转不安)可见于胆石症或泌尿系统结石;阵发性剑突下钻顶样痛,多为胆道蛔虫症的典型表现;中上腹持续疼痛并向腰背部放射,应考虑急性胰腺炎;突发性腹痛,迅速向全腹蔓延伴腹膜刺激征阳性,常提示消化道穿孔或破裂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转移性右下腹痛为急性阑尾炎的典型表现。 发作时间 餐后痛多见于胃溃疡、胃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饥饿痛,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典型表现;部分胃食管反流病及食管裂孔疝患者,易在夜间(卧位)出现症状;月经期间痛,可见于卵泡破裂;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腹痛,与月经来潮相关。 疼痛部位与器官疾病的关系(见下方表格)。 与体位的关系 某些体位会使腹痛加剧或减轻,可作为诊断的线索,如左侧卧位时,可使胃黏膜脱垂者疼痛减轻;胰腺炎或胰腺癌患者仰卧时,疼痛可加重;膝胸位或俯卧位,可使十二指肠瘀滞症患者的腹痛及呕吐症状缓解;急性胆囊炎患者弯腰时或深呼吸时,会使疼痛加重等。 伴随症状 伴发热、寒战,提示有炎症,如急性胆道感染、腹腔脓肿、肝脓肿、尿路感染;伴休克、贫血者,提示腹腔实质脏器(如脾、肝)破裂;无贫血者,可疑胃肠穿孔、绞窄性肠梗阻、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重症急性胰腺炎等;伴泛酸、胃灼热、嗳气,提示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胃炎;伴呕吐,若呕吐量大且有异味,可疑胃肠道梗阻;伴腹泻,提示消化吸收障碍或感染;伴黄疸,常见肝、胆、胰腺疾病;伴血尿,提示尿路疾病(如结石、感染)。 内科、外科急性腹痛 基层医生在缺乏临床检验设备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判断急性腹痛属于内科或外科疾病,以便进行正确的处理。 诊断思路 病史采集 针对疼痛的问诊:起病的方式,是突然起病,还是逐渐发生;部位;性质,如闷痛、撕裂痛、绞痛、转移性痛、钝痛等,疼痛有无放射;阵发性或持续性,持续时间;发作频率;严重程度;加重与缓解因素等。 相关鉴别及伴随症状:发热、畏寒,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头晕、乏力、口干,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或血尿,黄疸,阴道分泌物或出血。 诊疗经过问诊:患病以来是否曾到医院就诊和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隐血试验、肝肾功能、血糖、胸部X线片、腹部B超、腹部X线平片或CT(计算机层析成像)等,检查结果如何;治疗和用药情况,如是否用过抗生素药物或止痛药物等,疗效如何。 患病以来的一般情况问诊:包括精神、饮食、睡眠、大便、小便和体重变化等。 其他相关病史问诊:有无药物过敏史。既往有无类似疾病发作;有无消化性溃疡、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肾与尿道结石、炎症性肠病、结核病、肝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等;有无外伤、手术史;有无传染病接触史;有无长期疫区居住史;有无烟酒嗜好;女性月经、婚育、避孕情况等。家族疾病史。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位、皮肤黏膜颜色及意识状况等,以及心肺听诊。 腹部查体:有以下体征时应考虑有急腹症的可能性。例如,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亢进或消失,伴有休克表现等。 腹部触及肿块时,须注意肿块的部位、大小、有无触痛、活动度及有无搏动感等。 墨菲征阳性,提示有急性胆囊炎。 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提示阑尾炎累及腹膜壁层。 必要时进行妇科专科查体。 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可能有急性细菌感染,有时需要监测血常规的变化。血清淀粉酶升高且超过正常值3倍及以上,对确诊急性胰腺炎有重要意义。血糖、酮体检查,可以用于糖尿病及并发症的诊断。 尿液检查:主要用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疾病的诊断。生育期女性出现下腹部疼痛时,为排除异位妊娠所致,可做尿妊娠检查。 诊断性腹腔穿刺:当腹水症状诊断不明确时,可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刺。穿刺液混浊或为脓液,提示腹膜炎或腹腔脓肿;如有胃肠内容物(食物残渣、胆汁、粪液等),提示消化道穿孔;抽出不凝血液,多为实质脏器破裂,如外伤性肝、脾破裂或肝癌自发性破裂;穿刺液为淡红色,可能是结核性腹膜炎、绞窄性肠梗阻、肿瘤性腹水;腹水淀粉酶高,多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腹部B超检查:肝、胆、胰腺等疾病首选的诊断方法,对胆结石检查敏感度较高,对肝脓肿、肝肿瘤、胰腺炎及肾结石引起的腹痛也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心电图检查:当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者出现急性上腹痛时,需要进行心电图等检查,以便与心血管疾病进行鉴别。 内镜检查(胃镜或结肠镜):消化道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但考虑或明确有消化道穿孔者为检查的禁忌证;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应慎行内镜检查。 X线检查:腹部立位X线平片检查,是临床判断有无胃肠道穿孔或肠梗阻简单易行的首选检查项目。 处理方法 急性腹痛 判断患者是否需要留院观察、住院或手术治疗;检查生命体征,对伴有休克者,应立即给予抗休克治疗;对怀疑急腹症的患者应加强监测和护理,及时请专家会诊或转诊;对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需要禁食;对腹痛原因不能确定的患者,即便腹痛症状已经缓解,但仍需要继续观察,并在24小时后复诊;对诊断明确的急性腹痛患者,如急性胃炎、肠炎、胆道蛔虫症等,可给予适量解痉止痛药,如溴丙胺太林(普鲁本辛)15毫克,每天服药3次或4次(饭前服用),以及阿托品等;对原因不明的腹痛,应避免使用吗啡、哌替啶等镇痛剂,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治;怀疑为胸腔疾病,如肺炎、心肌梗死所致的急性腹痛,应以原发病的治疗为主。 慢性腹痛 以病因治疗为主,可针对病因酌情给予患者解痉、止痛等治疗。病因不明确时,不宜应用强效镇痛剂,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治;对慢性腹痛或复发性腹痛的患者,注意提供连续性、整体性的个性化医疗照顾。 转诊指征 1.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现有条件不具备。 2.有危及患者生命情况的腹痛,如主动脉夹层、心肌梗死、内脏出血(如创伤、异位妊娠等)等。 3.有休克现象,如低血压合并组织灌注不良、异常呼吸及意识障碍等,应在积极建立静脉通路、抗休克及监测的情况下转诊。 4在没有进一步检查设备和诊断能力的情况下,需要将患者转诊。 特殊问题 老年人急性腹痛属高危问题 老年人感觉迟钝,对疼痛不敏感;症状不典型,老年人腹膜炎可不发热,无腹膜刺激征,无白细胞增高;死亡率随着年龄递增,基础病多,伴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及神经疾病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出现的急性消化道症状必须采用排除法确诊,上腹痛、恶心、呕吐应该与冠心病及其他腹腔疾病进行鉴别。 小儿肠套叠 多发于婴幼儿时期,特别是2岁以下的儿童。小儿在添加辅食的年龄,可因肠蠕动紊乱而发生肠套叠,绝大多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肠套叠的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和果酱样血便,如果一个健康的婴幼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闹,持续10分钟~20分钟后,有5分钟~10分钟的间歇期,如此反复发作(与肠蠕动间期相致),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精神不振时,应想到肠套叠的可能。婴幼儿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肛门指检往往可见果酱样血便。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供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