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炊烟起处是乡愁 |
|
□郝军
新春佳节,窗外的鞭炮声不断响起,烟花也时不时地在夜空中燃放。不到2岁的孙子手舞足蹈,看到他高兴的模样,我的脑海中忽然闪现出自己儿时在老家过年的一幕幕…… 记忆里,奶奶和父母从腊月二十五、二十六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在临街街屋和东厢房之间的灶房里,1米多高的灶台上蒸着雪白的热腾腾的小圆馍,大铁锅里炸着糖饼、菜角、油条、糖糕、豆腐等,格外诱人,到处都洋溢着快乐、祥和、忙碌的节日气氛。 母亲曾不止一次对我说过:“家里有些烟火气,才像过年的样子。”人间烟火,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代表着一份人间真情。 在老人们的心目中,无论儿女的官儿做得再大,生意做得再兴盛,事业做得再辉煌,过年都应该回家看看。大年夜,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讲讲在外面的见闻,说说一年来的收获,吃一顿年夜饭,放一挂红红的鞭炮,家中的灯火整夜不灭,这样的年,才过得有意思。 前几年,由于疫情的阻隔,许多老人们都是在失落和遗憾中过年的。整整3年,母亲经常站在村边的路口,盼我回家过年。 在不少游子心中,看到房屋上空袅袅升起的炊烟,就像看到了日思夜想的老家。在他们的心中,有个冒着炊烟的家,就会感到格外温暖。凝视西北方那个炊烟升起的地方,我心中曾无数次默默地念叨:“俺在那里有个家!” 在我的内心深处,每个烟囱下,都安放着一个温暖的家。尤其是在乡下,谁家的烟囱冒烟了,就意味着这个家有亲人回来了,或者是有人要外出了。这时,一家人聚集在一起,或开怀畅饮,或诉说衷肠,或泪眼婆娑。 记得1985年11月1日,我应征入伍那天清晨,母亲起床很早,点燃了灶台里的第一把火,为我做了一顿最值得怀念的早餐。炊烟随风飘荡,火苗越烧越旺,在明亮的灶火前,母亲脸上幸福又不舍的样子,令我许多年后还记忆深刻,且感动不已。此时的烟火,关联着幸福、关联着温暖、关联着远方,是一种情感交织的展现。 从部队回家探亲的那几天,我经常到灶房里看母亲做饭,或坐在街屋里陪着母亲说说家事,那是久违又难得的岁月回望,也是人生记忆里动听的赞歌,那是何等的幸福啊! 当我再见到母亲时,她已发际染霜。母亲老了,如同屋前那棵粗壮的松树,颇有沧桑之感。她起身点燃灶火,想给我做饭,被我拦住了。母亲一辈子与炊烟打交道,围着锅台转,是真正的烟火人生。 从那以后,在城市生活的日子里,我似乎总能看到老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感觉那是来自故乡的一盏灯,那是母亲凝视我的眼睛,那是母亲殷切的希望,激励着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母亲在无声地告诉我,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春节再回到故乡,村民们都用起了既干净又方便的灶具,很少见到炊烟缥缈的锅台。虽然我家的老屋和灶台还保留着,但是奶奶和父母已逝,空留下惆怅的乡愁。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孟州市创建卫生城市办公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