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芹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慢性胃炎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 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各种刺激,导致炎症反应持续存在的一种胃部疾病。慢性胃炎的病因多样,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精神因素等。 胃黏膜的结构和功能 胃黏膜是胃的最内层,由上皮细胞、腺体、肌层、血管等组成。胃黏膜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胃酸、胃蛋白酶等,对食物进行消化。胃黏膜还具有屏障作用,可以保护胃,使胃免受胃酸和消化酶的伤害。 慢性胃炎的发生机制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够引起胃炎的细菌,它能够在胃黏膜上黏附,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胃酸和消化酶直接作用于胃黏膜,导致炎症反应。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食用辛辣、油腻、高盐、高糖等食物,会刺激胃黏膜,使其长时间处于充血、水肿状态,从而导致炎症反应。 药物刺激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药物等,会刺激和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 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等,会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使胃酸分泌紊乱,导致胃黏膜受损。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上腹部不适 患者常感到上腹部疼痛、胀满、灼热等。 消化不良 患者会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嗳气、打嗝等症状。 胃肠道出血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黑便、呕血等症状。 贫血 由于慢性胃炎导致的胃肠道出血,可能使患者出现贫血症状。 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 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发现炎症、溃疡等病变;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治疗 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抑酸治疗、促进胃肠动力药物治疗等;生活方式调整主要包括改变饮食习惯、减轻精神压力、戒烟限酒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还需要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以防恶性贫血的发生。 预防慢性胃炎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避免长期吃辛辣、油腻、高盐、高糖食物,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营养均衡。 注意饮食卫生 把住病从口入关,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合理用药 尽量避免长期使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药物等。 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精神压力过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胃的健康,及时发现和治疗慢性胃炎,以免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卫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