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胃里的“摄影师” □黄 盖
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消化内镜已经成为诊断消化道疾病的常见工具。对于许多人来说,它就像胃里的“摄影师”,默默地记录着胃部的健康状况。那么,消化内镜是如何工作的?它在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消化内镜,也被称为胃镜,是一种细长的管状仪器,末端装有摄像头和照明设备。通过口腔插入,可以深入胃部,观察食管、胃和部分十二指肠的内部情况。消化内镜不仅可以观察消化道黏膜的形态,还可以进行组织活检、细胞学检查和微创治疗等。 消化内镜工作原理 消化内镜的工作原理相对简单。首先,内镜的摄像头会将拍摄到的图像传输到显示屏上,使医生能够实时观察消化道黏膜的情况。同时,内镜的照明设备会照亮消化道内部,为摄像头提供足够的光线。 在进行检查时,患者需要口服麻醉剂,以减轻不适感,然后医生将内镜从患者的口腔插入。在插入过程中,医生会不断调整内镜的角度和长度,使其能够顺利到达胃部。到达胃部后,医生可以通过内镜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状态,寻找可能的病变。 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的应用 诊断疾病:消化内镜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常用方法。通过观察消化道黏膜的形态、颜色、质地等,医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溃疡、肿瘤等疾病。同时,消化内镜还可以进行组织活检和细胞学检查,进一步确诊病变性质。 微创治疗:消化内镜不仅可以用于诊断疾病,还可以进行微创治疗。例如,通过内镜进行消化道止血、切除息肉、取出异物等操作。这些微创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已经成为消化道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消化内镜检查注意事项 检查前准备:在进行消化内镜检查前,患者需要告知医生药物过敏史、疾病史和手术史等情况。同时,患者需要在检查前禁食、禁水至少8小时,以便医生能够清晰观察消化道黏膜。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幽门梗阻、胃潴留等,患者可能需要在检查前进行洗胃或药物治疗。 术后注意事项:消化内镜检查后,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进食刺激性食物。一般来说,患者在检查后可以正常进食和活动。如果患者出现持续的喉咙疼痛、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之,作为胃里的“摄影师”,消化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消化内镜检查,我们可以更早地发现消化道疾病,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供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枣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