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培
用药治病,好比用兵打仗,任务不同,用兵之兵种与数量自然也不相同。中药治病有时可单独完成,但更多的时候需要多味中药组合才能取得最佳疗效,疾病越是复杂危重,用药往往也会越加复杂,因此就有了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即配伍“七情”。 《神农本草经》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单行 就是用一味中药治疗某种单一的疾病。对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病症,往往选择一种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目的。比如,古方独参汤,即单用人参治疗失血引起的元气虚脱;清金散,即单用黄芩治疗肺热出血;马齿苋,治疗痢疾;夏枯草膏,消瘰疬瘿瘤;益母草膏,调经止痛;鹤草芽,驱除绦虫;柴胡针剂,发汗解热;丹参片剂,治疗胸痹绞痛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比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知母配川贝,可以增强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附子和干姜配合使用,以增强温阳守中、回阳救逆的功效;陈皮配半夏,以加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全蝎和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平肝熄风、止痉定搐的作用……像这些同类相须配伍应用的例子,历代文献有不少记载,构成了复方用药的配伍核心,是中药配伍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相使 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比如,黄芪配茯苓,治疗脾虚水肿,其中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芪益气利尿的作用;大黄配芒硝,治疗热解便秘;大黄为清热泻火、泻热通便的主药,芒硝长于润燥通便,可以增强大黄峻下热结、排除燥屎的作用;石膏配牛膝,治胃火牙痛,石膏为清胃降火、消肿止痛的主药,牛膝引火下行,可增强石膏清火止痛的作用;白芍配甘草,治血虚失养、痉挛作痛,白芍为滋阴养血、荣筋止痛的主药,甘草缓急止痛,可增强白芍荣筋止痛的作用;黄连配木香,可增强黄连清热燥湿、行气化滞的功效。这是功效不同相使配伍的例证,可见相使配伍药不必同类。一主一副,相辅相成,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即是相使配伍。 相畏 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抑制。比如,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生半夏可“戟人咽喉”,令人咽喉喑哑,用生姜炮制后成为姜半夏,其毒副作用大为缓和;甘遂畏大枣,其中大枣可抑制甘遂峻下逐水、减伤正气的毒副作用;熟地畏砂仁,砂仁 可以减轻熟地滋腻碍胃、影响消化的副作用,这都是相畏配伍的范例。 相杀 一种药物能够抵消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比如,金钱草杀雷公藤毒;麝香杀杏仁毒;绿豆杀巴豆毒;生白蜜杀乌头毒;防风杀砒霜毒等,可见相畏和相杀没有质的区别,是从自身的毒副作用受到对方的抑制和自身能抵消对方毒副作用的不同角度提出来的配伍方法,也就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 相恶 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比如,人参恶莱菔子,其中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生姜恶黄芩,黄芩能削弱生姜的温胃止呕的作用等。 相反 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 中药配伍除单行外,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能提高药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保障安全用药,是毒副作用较强药物的配伍方法,也可用于有毒中药的炮制及中毒解救;相恶则是因为药物的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相反则是药物相互作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故相恶相反是配伍的禁忌。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