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凌冬青翠女贞子 |
|
□段振离
寒风萧瑟之中,结满果实的女贞仍然枝叶繁茂、碧绿青翠,与大多数植物相比,在严寒面前显示出难得的“贞节”。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女贞状之。” 女贞每年五六月份开花,花期过后就结出女贞子。女贞子慢慢地由青绿变成紫色,再脱水皱缩变成黑色。女贞的果实成熟后并不凋落,一直挂在树上可以越过冬季,而女贞子也一般在冬季果实完全成熟之后采摘。 传说故事 关于女贞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秦汉时期,江浙临安府有一个员外,膝下只有一女,生得面如敷粉、唇如涂朱,被员外视如掌上明珠。员外的女儿成年后,品貌端庄、窈窕动人,加之天资聪慧,喜爱读书习字,琴棋书画皆通,求婚者络绎不绝。员外贪图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将女儿许配给当地县令。 但是,员外的女儿与年轻的教书先生早已相爱,并且私订终身。她不仅瞧不起当官之人,还瞧不起纨绔子弟,一心一意爱着教书先生。可是,在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父母是从来不听儿女意见的。没有权势的教书先生无计可施。 到了出嫁之日,员外的女儿一头碰死在绣房之中,表明自己非教书先生不嫁之志。教书先生闻知爱人殉情,如晴天霹雳、号啕大哭,终日茶饭不思,积郁成疾。一个月后,教书先生已是须发皆白、骨瘦如柴。 数年后,教书先生已明显衰老,到爱人坟前凭吊,寄托哀思。此时,他见坟上长出一株枝繁叶茂的女贞子,果实乌黑发亮。教书先生遂摘了几颗放入口中品尝,顿时觉得精神倍增。从此之后,他每日必到此地摘果充饥,不知不觉,疾病渐渐好转了。 教书先生吃了一段时间后,奇迹出现了,他的头发由白变黑,身体也变得丰腴,看起来年轻了,精力更是充沛。教书先生大为震惊,深情地对坟头吟咏道:“此树即尔兮,求不分离兮。”自此之后,女贞子便作为药物使用了。 滋补肝肾的要药 女贞子又名冬青子、鼠梓子、白蜡树子等,是木樨科植物女贞的果实。女贞是常绿灌木或乔木,高达10余米,每年6月~7月开花,8月~12月结果。其果实为浆果状核果,长椭圆形,幼时为绿色,熟时为蓝黑色。女贞生长于山野,多栽种于庭院,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及华中各地。 女贞子在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枝叶晒干,或将果实略熏后,晒干。中药女贞子为卵形或椭圆形,有的微弯曲,外皮蓝黑色,具皱纹,两端钝圆,底部有果柄痕,以粒大、饱满、色蓝黑、质坚实者为佳。 中医认为,女贞子性甘,味苦,入肝肾二经,主要作用是补肝肾、强腰膝,能够治疗阴虚内热、头晕眼花、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症。《神农本草经》对它有很高的评价:“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本草蒙筌》曰:“黑发黑须,强筋强力,多服补血去风。” 女贞子用于肝肾阴虚之头晕目眩、骨蒸劳热、腰膝酸软、须发皂白等证,常配伍旱莲草(如二至丸),也可在此基础上加入生地、熟地、黄精、菟丝子、桑葚等,以提高疗效。女贞子用于阴虚内热,多配伍生地、牡丹皮、地骨皮等。女贞子用于肝肾阴虚、精血亏虚、视物眼花、目暗不明等证,常配伍熟地、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等。 女贞子的药理作用是缓慢起作用的,而不会速效。《本草从新》说:“女贞子缓则有功,而速则寡效,故用之速,实不能取胜于一时,而用之缓,实能延生于永久,亦在人之用之得宜耳。”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结果表明,女贞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最先发现的是齐墩果酸,后来又发现了乙酰齐墩果酸、熊果酸、木樨草素、葡萄糖苷、槲皮苷、胡萝卜苷、对羟基苯乙醇、甘露醇、己六醇、女贞苷、特女贞苷等。其中,女贞子还含有9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女贞子的挥发油成分主要为酯、醇、醚类,其次是硫酮和烃类,少量胺和醛,不含萜烃类,与一般植物所含挥发油不同。 女贞子具有以下药理作用:第一是抗炎,第二是降血糖、降血脂。女贞子含的齐墩果酸,对于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能显著降低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对多种肝毒物都有抵抗作用,可以显著减少乙酰氨基苯酚对肝脏的毒害及镉诱导的肝损伤。 此外,女贞子还有免疫调节作用,能显著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抗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因此,女贞子能提高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这种免疫调节很受医学家的青睐。 (作者系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