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药食同源话丁香 |
|
□吕沛宛
诸药所生,皆有境地。丁香虽然为外来药物,但是《名医别录》已有鸡舌香(丁香)的记载。 《本草拾遗》记载:“鸡舌香和丁香同种,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香乃母丁香也。”丁香因其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丁香,多在清明节后采收,其花蕾称为公丁香,即处方中常用的丁香,其果实称为母丁香。《本草新编》云:“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实治病无分彼此。” 丁香以质重、粗大、香气浓烈者为上品。其干燥花蕾常呈红褐色短棒状,质重而包裹坚实,入水即沉。《齐民要术》云:“鸡舌香,世以其似丁子故名丁子香。应劭为汉代侍中,年老口臭。帝赐鸡舌香含之,后来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芬芳。” 主要功效 中医认为,丁香味辛,性温,入肺经、胃经、脾经、肾经。丁香的主要功能是温补脾肾、下气降逆。温补脾肾是指丁香具有补益脾肾阳气的作用。脾肾阳虚会出现呕吐食少、小便清长、阳痿早泄等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丁香能够明显刺激胃液分泌,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增加胃部循环血流量,从而使胃部有温暖的感觉。 此外,丁香对于生殖系统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循环血流量,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而起到治疗作用。因此,在临证中,遇到过食生冷、胃中冷痛、小便清长等明显寒性病证时,即可加入丁香,如丁香散,配合砂仁、白术共研为末,可以治疗脾胃虚寒之证。 下气降逆是指丁香的成分能够抑制肌肉细胞中钙离子的内流,从而缓解平滑肌痉挛,改善呃逆症状,适用于脾胃病中表现为气机上逆的症状,如呃逆、嗳气等。 推荐食谱 丁香粥 材料:生姜3片,大米80克,丁香5克,红糖适量。做法:丁香洗净后煎汁、去渣;大米洗净,倒入丁香汁中,大火煮沸;再加入红糖、姜片,煮至大米熟烂即可。用法:可将粥分为二等份,早餐、晚餐时服用。功效:理气解郁、温肾助阳、温中降逆。大米味甘,性平,其气香甜;生姜性温,能温中散寒;红糖味甘,具有和中缓急之功效。本方煮粥后更能起到补益气血、温养脾胃的功效,对于产后、术后脾胃虚寒、身体虚弱者有较好的帮助。 丁香姜糖 材料:冰糖(或白砂糖)50克,生姜末30克,丁香粉5克,香油适量。做法:砂锅内加入少许清水,放入冰糖(或白砂糖)用小火熬化;再加入生姜末、丁香粉调匀,熬至挑起不粘手为好;最后在碗中涂上香油,将糖倒入摊平,稍冷后趁软切块即可。用法:可将姜糖密封,置于阴凉处保存,胃部不适时酌量服用。功效:降逆止呕,适宜于胃寒型呕吐、呃逆、胃部疼痛等证。本品制作简便,具有和中止呕、理气止痛之功效。丁香能温中止痛,生姜能温中散寒,为止呕之圣药;白糖味甘,缓急止痛,三药相合,对于有慢性胃病、稍食生冷之物则呕吐、腹泻者,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丁香茶 材料:丁香2克,红茶3克。做法:用150毫升开水泡茶饮用。用法:可将茶水煮好,餐前适量饮用。功效:温中、暖肾、抑菌、驱虫,同时也可健脾胃,对于牙痛有治疗作用;丁香中所含的丁香油具有抗菌、止痛、驱虫的作用,配合红茶一起饮用,可以起到温中健脾、止痛的作用;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呕吐、胃痛,患者可以每日少量饮用,以助脾胃的运化功能。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