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高飞
近年来,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患者的化疗中得到广泛运用。它不仅使肿瘤患者免受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还有效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内膜的刺激和损伤。但是,它属于一项有创性操作,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并发症。比如血栓栓寒是其并发症之一,是由穿刺、导管及患者等因素,所致导管所在血管内壁和或外壁血凝块形成。下面,是对肿瘤化疗患者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的分析,以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肿瘤化疗带管患者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肿瘤患者应用PICC置管化疗时,由于疾病、置管的原因,导致血液高凝状态,血液回流速度减慢,从而极易形成静脉血栓。 肿瘤化疗带管患者形成血栓的危险因素 2016年《静脉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指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肿瘤疾病本身、肿瘤分期、化疗、血象、导管、操作者技术等,都是该患者形成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护士应加强重视,积极采取护理措施。 肿瘤化疗带管患者预防血栓的护理 在置管前,护士应充分评估患者的静脉条件及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置管时,在病情允许状态下,护士选择管径最细、长度最短导管;优先选择穿刺右侧静脉,且最好选在中上臂部位,可有效避免静脉血栓;提高专业人员的置管技术,护士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可以在插入过程中降低静脉壁的损伤程度;穿刺、送导丝、送管时动作轻柔,可减少血管内壁的损伤,降低血栓的发生率。置管后,护士应指导患者抬高患肢20度~30度,每日进行握拳活动,以促进血液回流;每日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臂围,关注患者的主诉;对化疗患者要严密观察,与医生沟通,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是否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做好宣教工作,保证宣教的有效性。 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 根据相关护理指南,管端的理想位置是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未处于理想位置会增加血栓风险。运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是一个快速、有效的定位方法。 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后,不建议立即拔管 2016年《静脉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提出,静脉血栓形成时,不宜立即拔管,以防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遵照医嘱进行抗凝治疗。 静脉血栓形成后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血栓形成后,护士遵照医嘱,结合患者的病情,给予患者抗凝治疗,比如中药外敷消炎止痛等治疗;做好护理工作,嘱咐患者将其患肢抬高,不能按摩患肢,防止栓子脱落,避免发生肺栓塞;嘱咐患者适当握拳,促进其静脉血液回流,定时记录患者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与脉搏及测量患侧肢体臂围。 思考与启发 PICC置管使大多数肿瘤化疗患者受益,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潜在的并发症,如静脉血栓、静脉炎、感染等。其中,静脉血栓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处理不当,就存在拔管风险,所以,对于肿瘤化疗置管后血栓防治工作,是护理的难点。 总之,护士应在置管前、置管时、置管后做好血栓的防治工作,降低静脉血栓的风险,提高肿瘤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