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下一版  
李氏国医妇科学术流派 五代行医的中医世家
跟着《黄帝内经》学习辨五脏
春分时节话养生
金银花
1
11 1 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春分时节话养生
 

□谢洋 朱诗雨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历书》记载“斗指卯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春分的“分”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季节平分,是春季的中间点。中医理论认为,此时顺应天时、调节阴阳,容易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第二层意思是昼夜平分。到了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时间相等,但季节相反。古人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意思是说春分之时,燕子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降雨量逐渐增大,并多伴有雷鸣、闪电。
    春分时节,天气渐暖,阳气生发,农作物进入快速生长阶段,人体同样需要顺应自然,生发阳气,条达肝气,做好养生保健工作,以增强免疫力。

 

适时添衣 勿寒勿热
    冬去春来,季节转换,随着气温上升,大家纷纷换上春装,但初春时节,昼夜温差大,气温尚不稳定,时有冷空气突袭。若昼夜温差大于10摄氏度,日平均气温低于15摄氏度,人们仍需要做好保暖措施,及时增添衣物,预防感冒。
    古人云:“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捂讲究穿衣上薄下厚,保护好腰部、腿部和足部,固护肾阳之气。肾阳乃一身阳气之根本,阳气充盛,则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强盛。春季正是外感疾病高发时期,若人体阳气不足,受到邪气侵袭,则使卫阳被遏,不能奋起抗邪,以致肺卫功能失调,出现感冒症状。
营养均衡 不偏不嗜
    在饮食方面,讲究阴阳平衡,顺应四时之气。一方面,人们适合摄入温性食物和滋阴食物,避免摄入过于辛热、寒凉的食物;另一方面,适量摄入应季的蔬菜和水果,如荠菜、春笋等。
    春季正是适合挖野菜的时节,其中,荠菜因味道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荠菜具有清热消积的功效。素体阳虚之人,可适当摄入偏温性的食物以养阳,如韭菜、香椿等;脾虚之人,应适量摄入甘味之品,因肝应春,春季正是肝气偏旺之时,易克脾土,容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满胀气等症状,摄入甘味食物可以补土气(如山药等)。同时,很多人在冬季摄入过多滋补之品,使人体不容易消化和吸收,增加了脾胃的负担。因此,春季饮食应以清淡为宜。
    此外,北方地区春季天气干燥,人们适合摄入甘润生津之品,如银耳雪梨莲子汤等。
起居有常 顺应天时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因此,顺应自然是春季养生的关键。
    冬季“水冰地坼”,昼短夜长,以闭藏为主;春季万物复苏,昼长夜短,以生发为主。因此,人的起居作息也应顺应昼夜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做到晚睡早起,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建议晚上10时~11时入睡,早上5时~6时起床。
    在春季,白天很多人容易犯困,一方面由于春分时节降水量增多,空气中的湿度较大,湿邪侵袭人体,易引起困倦、乏力;另一方面,人体在冬季低温的影响下,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速减慢,到了春天,毛细血管舒张,血液循环加快,耗氧量增加,导致人体供氧量不足,从而引起困倦、嗜睡。
    午后小憩,有利于缓解疲乏感,以更充沛的精力处理下午的工作,但午睡时间不宜过长,30分钟~40分钟即可。
    此外,头为诸阳之会,十二正经中的阳经皆汇聚于头部,人们在春季经常梳头发、按摩头皮,能够激发阳气,使头部经络气血运行通畅,促进头部血液循环。
修身养性 疏肝宁心
    春分时节,草长莺飞,大自然一片欣欣向荣之象,人们可以约好友外出踏青游玩。此时,正是桃花盛开、春风拂柳的时节,赏桃花、放风筝等,都不失为春日独有的乐趣。同时,阳光明媚之时,人们可以去公园散步,伸展肢体、舒筋活络;也可以适度锻炼身体,如练八段锦、打太极拳等,有利于调动全身气机,促进气血运行,但切记不要剧烈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以免耗气伤阴。
    春季肝气旺盛,对于肝脏不好的人来说,可以借此时节养护肝脏。肝主情志,怒伤肝。因此,春季养肝首先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为了使心情舒畅,患者可以试试到山川、田野间找一个安静之处打坐,宁心神、调情致,感受自然。
    另外,患者可以经常拍打肝胆经,疏通经络之气,或者点按肝经上的穴位,如太冲穴、行间穴,以清肝泄热、疏肝解郁。
    (谢洋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诗雨就读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