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三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六版:基层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八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合理用药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八版:卫生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春天正在醒来
探寻春天
遇见人生最美的春天
迎春花絮语
摄影作品
1
11 1 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迎春花絮语
 

□许严伟

 

   新年始于一场瑞雪,空气湿润,地面潮湿,我踩着正在融化的积雪,“咯吱咯吱”地向办公室走去,树枝上的积雪时而“嗖”的一声掉落一片。办公楼旁边的树,因为树枝伸得长,所以基本覆盖了路的上空。一小团雪正巧落入我的衣领内,透着一种清爽的冰冷感。
    那时,虽然我知道春天要来了,但是还没有看到春的影子。我到办公室坐下来,打开窗户,想给办公室通通风。我突然发现,窗外墙边的迎春花竟有花蕾蠢蠢欲动,并且露出了一点儿黄色,在白雪和它的绿叶的映衬下格外醒目,顿时觉得“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暖日晴云知次第,东风不用更相催”。
    春天已经无声无息地来到眼前了,我顿时也觉得心旷神怡。在小的事物中,寻找整个世界,是大多数人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正是这种探寻的象征。
    迎春花是我的邻居,自我搬入这个办公室时就已经有了,而且它们生长得旺盛,把整面墙都染成了绿色,低垂的枝条还遮掩了墙的斑驳。我曾不止一次地歌颂窗外这片绿色,因为它是上班时陪伴我时间最长的“朋友”了。
    寄托着希望的迎春花,也是儿子的最爱,从家里到他的学校,要经过一个涵洞,两侧长满了迎春花,至少有20年了。20年前,我曾经路过这个地方,当时坐公交车,对站名叫什么没有印象,唯独对这片黄色的海洋印象深刻;20年后,这片迎春花依然灿烂。
    每到初春,涵洞两侧的迎春花就瀑布似的铺开了,刚开始一枝、两枝,后来一片、两片,最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我曾经把迎春花误以为是连翘,后来上了大学,学习中医药知识才知道,两者虽然花朵颜色相近,但是其他方面都相差甚远。连翘比较高大,枝条不下垂且有果实;而迎春花矮小,枝条下垂呈拱形,且无果实。
    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儿子都要去“走一走”那条开满迎春花的路。当迎春花映入眼帘的那一刻,我放慢车速,儿子就在后座惊呼着、雀跃着。儿子在学校,刚学过一首关于迎春花的诗,趁机向我“炫耀”一下,“黄金偷色未分明,梅傲清香菊让荣。依旧春寒苦憔悴,向风却是最先迎。”微风吹过,花儿随风而起,吸收风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稳定生长,而叶儿却不顾这一切,只是一味地生长,接受阳光的沐浴。枝叶的生长和存在状态,会达到一种自然平衡。这种平衡是大自然赐予的,迎春花既能充分享受阳光的沐浴,接受大自然的能量,又不会被风吹断,被雪压折。
    迎春花的枝条是柔软的、纤细的,有女性纤巧之美,更添几分妩媚于花蕊。毛泽东在《咏梅》中歌颂梅花时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如果以此来形容迎春花,想必也是可以的。
    我喜欢迎春花那“人勤春来早”的“报告声”。瞧!办公室窗外那若隐若现的花蕾,不正是这样的“报告声”吗?一花开知春来到,一叶落而知秋至,大自然就是这样有趣。
    随着春的脚步声,着急的蜗牛也开始活动了,一只背着褐色外壳的蜗牛,顺着迎春花柔软的枝条攀缘而上,我在屋内小心翼翼地观察它,唯恐惊吓了这个“小家伙”。只见蜗牛每走一步,都伸出触角试探前方,真有点儿“投石问路”的感觉。
    蜗牛虽然步履缓慢,但是不停地往上爬。有时,它因为走错了“路”,甚至用错了力,掉了下去,但仍然坚持往上爬。有人说:“自然界中有两种动物可以到达金字塔的顶端,一种是雄鹰,另一种是蜗牛。”雄鹰有一双翅膀,而蜗牛背着一个重重的壳,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也能达到顶端。最终,它们在金字塔顶端看到的风景一样,而蜗牛还收获了路上的“风景”。
    我正在思考时,小鸟突然飞过来,在周围飞翔。可能它已经发现了蜗牛,我不禁为这个“小家伙”捏一把汗。春天是鸟儿“多情”的季节,莺歌燕舞。鸟儿需要吃一些含“钙”的食物来保证蛋壳的坚硬度,因为蜗牛的壳含有大量的磷酸钙,所以也就成了鸟儿眼中必须要吃的美食了。我眼前的这只蜗牛,巧妙地运用迎春花的枝叶保护自己。虽然大自然的动物都是食物链中的一环,但是我还是同情小蜗牛。因此,直到看见鸟儿飞走了,我才放心地关上窗户。
    又是一年春来到。涵洞的迎春花已经被铲除了,换成了雕刻牡丹花的水泥雕塑,我心中有一些伤感和忧愁。但是,其他地方的迎春花依然开在雪花未融之时,而且花开成海!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