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辨治慢阻肺常见的4个误区 |
|
□李亚丽 尹国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以慢性咳嗽、咯痰、气短、呼吸困难,以及喘息、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属“咳嗽”“喘证”“肺胀”等中医学范畴。中医认为,慢阻肺多因脏腑功能失调、肺虚卫外不固,以及感受外来之邪,致使肺脾肾功能失调,痰瘀阻结肺管气道,肺之清肃宣降功能失常而造成。 中医治疗慢阻肺,应做到四诊合参,详加辨证,抓住其发病机制,谨慎选方用药,方能取得好的疗效。以下是中医辨治慢阻肺常见的4个误区。 四诊不详诊断失误 慢阻肺引起的咳嗽以内伤为主,其症状与一般的感受风寒引起的外感咳嗽,如普通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有相似之处,但是其治疗方法是不尽相同的,若临证时四诊不详、不注意鉴别,则易出现诊断失误。 慢阻肺的临床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医生在临证时要认真了解患者的病史,全面收集临床资料,做到四诊合参、综合分析,重视与类似疾病的鉴别,不能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诊断失误。 寒热不分治法失当 在慢阻肺急性发作期,有呈现寒证者,有呈现热证者,也有寒热兼见情况存在者,常见的诸如寒痰阻肺型、痰热壅肺型等,同时寒热之间还会出现转化。医者若不认真分析,容易导致寒热不分,出现辨证失误,治法用药不当在所难免。 抓住慢阻肺的主证仔细分析,辨明其是寒痰阻肺型、痰热壅肺型、痰浊阻肺型,还是痰瘀阻肺型、肺脾两虚型、肺肾两虚型,并注意其兼夹证等,有助于避免辨证失误。 乱用祛痰平喘之法 不注意辨证,乱用祛痰平喘之法,是常见的误诊误治原因之一。咳嗽、咯痰、气喘、气短是慢阻肺主要的临床症状,祛痰平喘是慢阻肺常用的治法,但不是唯一治法。慢阻肺有寒痰阻肺型、痰热壅肺型、肺脾两虚型、肺肾两虚型等诸证型,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比如肺脾两虚型治宜补益脾肺、止咳平喘。肺肾两虚型治宜补肾益肺、纳气定喘,祛痰平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应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应用。 痰邪贯穿于慢阻肺发病的始终,祛除痰邪是治疗慢阻肺的基本方法。由于患者的体质各异,痰有寒痰和热痰之分,所以祛除痰邪必须辨明寒热,灵活选用清热化痰、温肺散寒、健脾祛湿化痰等治法。 虚证患者单纯补益 慢阻肺总属邪实正虚之证,发作时以邪实为主,迁延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在迁延缓解期虽以正虚为突出表现,但并不是说邪气不存在,只是此时邪气处于次要地位,其治疗应以补虚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医者若见虚证患者只知单纯补益,未予祛邪,必将致使邪气滞留不去,出现失误。 慢阻肺病程长、见效慢,治疗要善于守法守方,朝令夕改是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的。虚是慢阻肺的主要病理基础,在迁延缓解期更是以虚为主要表现,因此补虚显得十分重要。由于虚有以肺脾两虚为主者,有以肺肾两虚为重者,有肺脾肾三脏俱损者,补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巧妙施法,或补肺脾,或补肺肾,或肺脾肾俱补,并注意与其他治法相结合。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遂平县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