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通脉丸治疗脑血栓的临床体验 |
|
□李德俭 方药配制 通脉丸是由丹参、川芎、红花、桃仁、生山楂、葛根、地龙各300克,黄精、蒸何首乌、人参各250克,冰片50克等药物组成。将前9味药研为细面,加水煎膏,浓缩约2000克,然后放入人参粉、冰片,制成丸剂,如梧子大,瓶装备用,每次8克~10克,每日3次。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 治疗组为1987年~1990年本院中医科治疗的患者,共计360例,其中男性239例,女性121例。其中,气虚血瘀型患者116例,脉络空虚型患者83例,肝肾阴虚型患者109例,风痰阻络型患者52例。对照组为1987年~1991年西医内科治疗的患者,共计67例(男性47例,女性20例)。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采用《临床常见病诊断依据与疗效判断评定标准》中脑血栓的诊断标准。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脉管炎病史。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发病缓慢,逐渐加重或呈阶梯式进展,1天~3天达到病情高峰。患者神志多清醒或有轻度障碍,多无明显头痛或呕吐;局灶体征明显,其表现依闭塞动脉不同而异。对于年龄小于40岁、大于80岁的患者,不作为观察对象。 治疗方案 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时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日,静脉滴注14天。治疗组应用通脉丸,每次8克~10克,每日3次,口服(风痰阻络型可同时用鲜竹沥10毫升,患者痰湿解除后停用)。吞咽困难者,用鼻饲法。对照组应用桂利25毫克,每日3次;烟酸肌醇0.4克,每日3次;曲克芦丁0.2克,每日3次;肠溶阿司匹林0.3克,每日1次,晚上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用药期间除血压过高者服用硝苯地平外,两组患者无1例因不良反应而停止用药。 观察指标 治疗开始及疗程结束时,分别用血液循环功能测试仪测定患者全血黏度、心肌指数、总胆固醇微循环等。 疗效判断 按1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疗效判断标准。治愈(基本恢复):患者神经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生活完全自理,病情恢复程度达75%以上。显著(明显好转):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生活部分自理,病情恢复达51%~75%。好转(包括进步):患者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扶持可以下床站立,生活不能自理,病情恢复达11%~50%。无效(无变化):患者治疗后无明显改善,病情恢复程度在10%以下。恶化: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加重。 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判断,在治疗360例患者中,治愈显效223例,占61.9%;有效98例,占27.3%;总有效率达89.2%;无效39例。对照组67例,患者治愈显效30例,占44.5%;有效18例,总有效率76.1%;无效19例。两组对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结果表明,治疗以气滞血瘀型治疗效果最好,有效率达94.8%;肝肾阴虚型治疗效果次之,有效率为90.8%,风阻络型治疗效果最差,有效率仅为75%。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对比,治疗后患者全血黏度、微循环时间、胆固醇、三酰甘油均呈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显著性升高,外围总周阻也有一定程度下降。对照组也有类似疗效。且从全血黏度、微循环半更新时间、高密度脂蛋白值上升分析,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临床体会 脑血栓是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液流变异常所引起,中医称为“中风”。发病机制为络塞血瘀。治疗应益气活血化瘀,使之流通血脉。在通脉丸中,丹参、川芎、红花、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降低血脂、抗黏、清除血瘀、改善血管壁组织氧供应、推迟硬化过程等作用,并能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人参对缺氧、缺血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葛根能使异常的脑循环正常化;山楂能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含量;何首乌能阻止胆固醇在肝内的沉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黄精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地龙有溶血作用,用于脑血管及脑膜病变导致的患者半身不遂;可以冰片醒神强心,有助诸药活血化瘀以通经络。临床实践结果证明,通脉丸对脑血栓有降低血液黏度,改善患者脑部微循环,降低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等作用,在治疗脑血栓病取得令人满意效果。 通脉丸对脑血栓具有气滞血瘀症患者,疗效较佳,无毒副作用。若配合针灸、按摩、肢体活动恢复更快。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鄢陵县中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