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基层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八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八版:卫生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拥抱心中的挚爱
家风如雨 润物无声
生活需要保持平衡
假如李白生活在今天
书画作品
1
11 1 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拥抱心中的挚爱
 

□刘传俊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意外地收到了好友王峰轩快递过来的一个包裹。我忙不迭地拆开包装,里面放的竟是他的新著《守望幸福》。这本散文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刚出版不久,还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我急不可待地翻开书,心中暗暗佩服他的毅力、他的坚守、他的虔诚。
    回到家后,我关闭书房的门,坐下来仔细阅读这本散文集。看到优美的语句或能引发深思的段落,我就一边读一边用笔在旁边作注释,再写几句感想,这是我常年阅读时养成的习惯。一连几天,我晚上读、早晨读,甚至端着饭碗也要将此书摊在餐桌上瞄几眼。
    那年6月,长垣市举办文学作品比赛,我有幸获奖,为我颁奖的恰巧是时任长垣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的王峰轩。自此,我俩相见相识,相谈甚欢。起初,他给我的外貌印象是“高大魁梧”,不曾想他创作的散文却这么优美,有的如大家闺秀,风度翩翩、不拘小节,举止言行大方得体;有的如小家碧玉,娇小玲珑、面目清秀,一颦一笑婉约温润……
    《守望幸福》是王峰轩近年来心路历程的最好表达方式,是对所见所闻的坦诚吐露。这本书分4辑,共60篇文章,约15万字。
    从第一辑《行迹》里可以看出,王峰轩在工作之余,利用节假日“周游”过不少地方,有的远,有的近,有的闻名遐迩,有的名不见经传。每到一地,他总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时间,走、看、问、听、想、记,将“触角”延伸到与众不同之处,写出胸有成竹的篇章来。有些人旅游是走马观花,行程一结束便一切寂然。王峰轩是有抱负之人,心中有梦想,把见到的和感悟到的巧妙结合起来,将“真、善、美”传递给读者,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益,这应该是他写作的初衷。
    每到一地,王峰轩不是纯粹为了移步换景,而是要弄个水落石出,正如掘井似的,向更深处挖掘,直到溢出甘甜如饴的清泉来。如在《中流砥柱》中,他由“中流砥柱”名字的由来,写到贺敬之的《三门峡歌》,再写到《山海经》大禹治水的故事,使我瞬间热泪盈眶。毛泽东于1952年也曾来到他日夜牵挂的黄河边,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纵横几万里,上下数千年,王峰轩思绪万千、百感交集:“站在黄河边,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春风。在春风中,黄河仿佛变成了一部长卷,砥柱山如同一方镇纸。随着镇纸移动,长卷徐徐展开,我们看到了延绵不断的历史文脉。”在《长安三记》《走笔武汉》《三叹五指山》等篇章里,也都能找到类似的文笔印痕。他将景、情、典故、传说融合在一起谋篇布局,不落窠臼,写出了新意。
    在《行迹》篇中,不乏优美的描述,精致独到,使读者随同他的思绪舞蹈。《写意神垕》的结尾这样写道:“特别是听到钧瓷开片的声音,那种金声玉振,那种鸾凤和鸣,那种勾魂摄魄,那种绕梁余音,我仿佛看到精灵们在跳舞,元素们在欢唱……每一件钧瓷,分明就是一个生命。确切地说,分明是禹州历史文化绽放的响声。”再如他在《炎夏觅凉伏牛山》中写道:“云雾环绕的望仙阁缥缈虚幻、若隐若现,我试登了上去,虽然没望到一个仙家,但是到处弥漫的雾气的确带来了仙境般的感觉,这种感觉和当时的天气简直绝配,我敢说晴天时绝对没有如此效果。”
    读《行迹》篇中的文章,就像读作者所到之处的历史、景观、风俗人情,犹如身临其境,使人感慨颇多。读这些文章,怎能不令人感叹壮美的祖国山河、丰厚的历史文化、朴实的劳动人民、顽强的创造精神。
    诗人艾青曾这样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热爱脚下的土地,热爱家乡,热爱心中尊敬的长辈,深切怀念那一抹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那永远回不去的激情岁月。乡愁里不仅有他纯真无邪童年的影子和欢乐,乃至苦涩,还有他与亲人之间的浓浓感情。他怀着一腔赤诚,将那些过往凝聚于笔端,跃然于纸上,让人回味无穷。
    在第二辑《故园槐花香》中,他是这样写的:“又是一年槐花香,那天我带着10岁的儿子回到老家。因新村搬迁,老村已罕有人居住,老家的屋子仅剩下残垣断壁。我惊奇地发现,齐根锯掉的两棵槐树长出了一人多高的新枝,上面竟零星挂着几枝槐花。睹物思人,我热泪盈眶,情不自禁上前捋一把槐花放到嘴里。‘老爸,你太不讲卫生了,槐花不洗你也吃?’儿子嘟囔着。我想说:‘儿子啊,年幼的你怎么能体会?我这一口,吃的不是槐花,分明是将童年又咀嚼了一遍,吞咽下去的是痴心不改的乡愁。’”像这样深情的句子,在第二辑的篇章里俯拾皆是。再如在《那时麦收》中:“晚上躺在老家的床上,辗转反侧,看着身旁睡态可掬的儿子,闻着麦子成熟后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仔细想‘芒种’这两个字的组合,像极了一茬庄稼又一茬庄稼,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倒茬、接替,繁殖、生息。”
    在第三辑《琐记》中,当看到《外婆的马齿苋》时,我忽然想起这是王峰轩前年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的散文。我也有相似的经历,当时读后仍觉不过瘾,迅速将其抄在笔记本上。今又捧读,我仍有思绪翻飞的感觉。这篇是写他小时候常在外婆家住的事儿。外婆见他喜欢吃马齿苋,就专门修建了一个小菜园种植马齿苋,还变着花样给他做马齿苋馍。
    外婆去世30多年了,但他忘不了外婆那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的品德和精湛的厨艺。“前段时间县城开了家餐馆,名字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叫‘姥家大锅台’。进去后,我惊奇地发现有马齿苋菜馍,点了两个,服务员给我弄了一小碟蒜泥,上面滴了几滴香油。一口吃下去,我不禁泪流满面……”我猜想,这时他又想念外婆了,动了思念之情才情不自禁流出热泪来的。
    读他的作品时,油然勾起了我小时候经常在外婆家住的朝朝暮暮来。我也想念外婆了,脸上挂满了泪水。这篇散文短小精悍、语句优美,是不可多得的纪念老人的美文之一,令读者过目不忘、感人至深。《外公的腊八蒜》《祖母与老屋》《致那些远去的快乐》等,都是值得我好好品读的佳作。
    走路、读书、写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论身处何时何地,“灵感”来了,就将感想转换为文字,这就是王峰轩心里最大的幸福。正如他在《后记》里所说:“我的幸福很简单,那就是看着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哪怕是一个‘豆腐块儿’,都能让我欣喜不已。”他发自肺腑的话语,大概是将书名命名为《守望幸福》的缘由之一吧!期盼与我有相同爱好的读者,读了《守望幸福》后,也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幸福守望者,守住内心那份虔诚,让文字滋养生活和生命。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