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法治与健康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医技在线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三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四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六版:健康促进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马云枝治疗面瘫验案两则
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及作用(之二)
坐骨神经痛外治法
习惯性感冒的辨治体会
1
11 1 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习惯性感冒的辨治体会
 


□李 广  尹国有

感冒是以外感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从而出现一系列外感表证的疾病。一般而言,病情比较轻,病程为3天~7天,但习惯性感冒往往迁延十几天不愈;还有一些患者并无明显外感因素而患感冒,或治愈后不久又反复感冒,这种情况称为习惯性感冒。现将习惯性感冒分型辨治体会总结如下。
分型证治
  气虚兼外感风寒
  主要症状:汗出微热,恶风畏寒,咳嗽或喘,咯吐清痰或少量黄痰,鼻塞流清涕,打喷嚏,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虚。
  处方用药:御寒汤加减。黄芪30克,党参15克,苍术10克,白术12克,羌活9克,白芷9克,防风9克,黄柏6克,黄连3克,升麻6克,陈皮6克,款冬花6克,大枣5枚,甘草6克。
  临证加减:若发热者,加柴胡、荆芥,以祛风解表;头痛者,加藁本、细辛、川芎,以疏风散寒、活血止痛;咯黄痰或流浊涕者,加鱼腥草、芦根、黄芩、黄柏,以清热燥湿解毒;项背强痛者,加葛根、蔓荆子,以解肌祛风、舒筋通络;纳食呆滞者,加炒山楂、炒麦芽、炒六神曲,以健脾消食。
  方义分析:《兰室秘藏》中记载:“御寒汤治寒气风邪伤于皮毛,令鼻壅塞,咳嗽上喘之证。”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党参、白术、大枣补气健脾,与黄芪合用,可以增强其益气之功效;苍术、羌活、白芷、防风疏散风邪,胜湿止痛;黄连、黄柏为反佐药,能使诸药温而不燥,且能清热燥湿。患者服药后,如果出现咽痛、牙痛等现象,可用黄芩代替黄柏;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款冬花润肺止咳,且防止温燥药过量而伤阴;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共奏益气固卫、祛风散寒之功。
  气虚兼外感风热
  主要症状:发热头痛,或微恶风寒,乏力气短,咽喉肿痛,或鼻塞流黄鼻涕,或口渴,或微咳,或有汗而热不解,大便干或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虚。
  处方用药:桑菊饮合升降散加减。桑叶15克,菊花15克,连翘12克,芦根3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薄荷6克(后下),炒牛蒡子12克,僵蚕10克,蝉蜕6克,太子参20克,北沙参15克,甘草6克。
  临证加减:发热重者,加柴胡、黄芩,以和解少阳、清热透表;头痛者,加蔓荆子、白芷、川芎,以祛风活血止痛;咯吐黄痰者,加浙贝母、鲜竹沥、胆南星,以清热化痰;咽痛者,加射干、马勃、金银花,以清热利咽。
  方义分析:僵蚕、蝉蜕为升降散的主药,《伤寒瘟疫条辨》中记载:“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能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桑叶能疏散上焦风热、善走肺络,以清宣肺热;菊花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热利咽;连翘透邪解毒;芦根清热生津;杏仁性苦,肃降肺气;桔梗辛散,开宣肺气;太子参、北沙参益气养阴,扶正祛邪;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辛凉解表、益气扶正之功。
  邪犯募原
  主要症状:往来寒热,午后热重,头身重痛,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口苦、口黏,舌质红、苔薄白腻,脉弦滑。
  处方用药:达原饮合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克,黄芩12克,党参15克,清半夏15克,槟榔15克,厚朴12克,草果仁10克,薏苡仁30克,知母12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临证加减:头痛甚者,加羌活、川芎、葛根,以祛风止痛;表湿重者,加藿香、佩兰、羌活,以芳香醒脾、祛风胜湿;里湿重者,加苍术、白豆蔻、砂仁,以燥湿化湿、和胃止呕;大便干结者,可用大柴胡汤加减,以和解少阳、通腑泄热。
  方义分析:方中柴胡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瘀滞;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胆气犯胃,致胃失和降,故佐半夏以和胃降逆;党参、甘草扶正祛邪,且防止病邪内传;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厚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草果仁辟秽化浊,宣透伏邪;知母、白芍滋阴清热,且防止辛燥药伤津耗液。全方共奏和解少阳、清热化浊、透达募原之功。
  阴虚感冒
  主要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手足心热,时有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处方用药:葳蕤汤合益胃汤加减。北沙参15克,太子参15克,麦门冬20克,生地20克,玉竹15克,白薇10克,淡豆豉15克,葱白10克,桔梗10克,葛根20克,大枣3枚,甘草6克。
  临证加减:若兼血虚者,加当归、白芍、熟地,以滋阴养血;气虚明显者,加山药、西洋参、太子参,以益气养阴;心烦口渴者,加竹叶、天花粉,以清热生津;咳嗽咽干、咯痰不爽者,加牛蒡子、桑白皮、瓜蒌皮,以理气宽胸、泻肺止咳。
  方义分析:方中北沙参、太子参、麦门冬、生地益气滋阴,清热生津;玉竹滋阴,以滋汗源;白薇清热和阴;淡豆豉、葱白、桔梗疏表散邪;葛根舒筋缓急;大枣、甘草甘润和中。诸药共奏滋阴解表、清热生津之功。
  阳虚感冒
  主要症状:恶寒肢冷,或身有微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面色晄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主要症状。
  处方用药:桂枝加附子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升麻3克,柴胡3克,陈皮6克,当归10克,淡附片9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9克。
  临证加减:头痛者,加川芎、白芷、羌活,以祛风止痛;鼻塞者,加苍耳子、辛夷、生葱白,以宣通鼻窍、透脑止涕;项强、背痛者,加葛根、蔓荆子,以解肌祛风、舒筋缓急;无汗者,加荆芥、防风,以疏风解表。
  方义分析:方中黄芪益气扶正,升阳固表;党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药性;少量的升麻、柴胡能升举阳气,当归养血和营;淡附片温阳散寒,助桂枝汤以解肌祛风;桂枝汤调和营卫,疏散风邪。全方共奏温阳益气、解肌祛风之功效。
  气血两虚
  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苍白,时自汗出,易于感冒,或伴心悸怔忡,健忘失眠,或月经过多,舌质淡,脉虚弱或细弱为主症。
  处方用药:圣愈汤合参苏饮加减。黄芪3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川芎6克,桔梗10克,陈皮6克,前胡12克,紫苏叶10克,葛根2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临证加减:若心悸失眠者,加茯神、远志、制柏子仁,以养心安神;自汗明显者,加桂枝、桑叶、浮小麦,以调和营卫、固表止汗;兼血瘀者,加丹参、赤芍、红花,以活血化瘀。
  方义分析:方中黄芪、党参、甘草益气健脾调中;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为四物汤,能补血养血;桔梗、陈皮、前胡宣肺理气,化痰止咳;紫苏叶、葛根疏风解表,舒缓筋脉;生姜、大枣辛散表邪,补益脾胃。诸药共奏补益气血、祛风解表之功效。
辨治体会
  习惯性感冒的临床特点是正虚邪恋、虚实错杂。这类患者罹患感冒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为共同病理基础,但易感人群不同又有各自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为对不同外邪的易感性,其辨证方法有如下几点。
  辨时令:一般而言,冬季易感风寒,春夏季易感风热,长夏易感暑湿,秋季易感风燥,但也有四季之气杂感的患者,故应结合季节和节气,详审其证候表现。
  辨寒热:应从恶寒、发热的孰轻孰重,口渴、咽痛的有无,以及舌苔、脉象等方面进行辨析。如风寒者,以恶寒重、发热轻、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为特征;风热者,以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咽痛、苔薄黄、脉浮数为特征。
  辨虚实:此类感冒多为素体虚弱、本虚标实者居多。首先卫表之虚实表明营卫的开泄程度,当从有汗、无汗以分辨之;其次是要辨清患者本虚的属性,是属气虚、血虚,还是阴虚、阳虚。在习惯性感冒患者的整个发病过程中,以虚损证候为主要临床特征,故治疗时应兼顾其本虚的一面。此类患者虽然气虚型、阴虚型较为常见,但是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气血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血不足型、阴虚内热型等复合型虚证。
  辨体质:中医学认为患者的体质属性,表现为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比如,糖尿病患者以气阴两虚或阴虚内热为主,感邪多从热化、燥化,且易感受风热、燥热之邪;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以气虚、阳虚为主,感邪多从寒化,且易感受风寒之邪。
  治疗习惯性感冒时应准确掌握不同个体受邪性质的病理特点,应用扶正、宣肺、解表等方法进行治疗。临证时要注意忌壅补、忌过汗、慎寒凉等。
  忌壅补:在补法的应用中应以注意正虚邪恋的特点,扶正与祛邪兼顾,使补而不滞,以防闭门留寇。
  忌过汗:习惯性感冒患者在感受外邪后,治疗不可过于辛散,否则单纯祛邪,强发其汗,则易重伤其正气,宜扶正祛邪,在疏散药中酌加补益之品。即使表寒较重,也不宜选择辛散峻剂之麻黄,只宜选择荆芥、防风、紫苏叶之类辛温不燥的柔和之品。
  慎寒凉:此类患者在感受风热之邪时,宜用柴胡、葛根、薄荷、桑叶、菊花等辛凉之剂,慎用大黄、栀子、石膏等苦寒清泄之品,否则易冰伏不解,延长病程。
   (李广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尹国有供职于河南省遂平县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