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十一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的区别与选择
流感的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
精神疾病的健康指导
中医治疗肺结节的方法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优势与风险
关节置换手术后的康复护理
龋齿的病因与治疗方法
1
11 1 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优势与风险
 

□钱 伟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恶性血液病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其中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创新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为许多患者带来了希望。
恶性血液病与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血液病,是一类起源于造血系统或侵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通常具有病程长、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等特点。常见的恶性血液病包括白血病、骨髓瘤等。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造血功能,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通过采集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经过体外处理后再回输给患者,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的治疗方法。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相比,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更高治愈率和更低复发率的特点,为恶性血液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治疗原理与流程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原理主要基于恶性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差异。通过给予患者大剂量的化疗药物,杀灭体内的肿瘤细胞,同时采集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并保存。待化疗结束后,再将造血干细胞回输给患者,使其在骨髓中重新生长,从而恢复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流程大致如下:
造血干细胞采集 在化疗前,通过动员剂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动员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进入外周血,再通过特定的采集技术,从外周血中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并保存。
大剂量化疗 采集造血干细胞后,患者需要接受大剂量化疗药物,以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化疗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造血干细胞回输 化疗结束后,将之前采集并保存的造血干细胞回输给患者。回输过程通常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进行,造血干细胞会自动寻找骨髓中适合生长的位置并定居下来。
造血重建与免疫恢复 回输后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开始生长和分化,逐渐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同时,免疫系统也逐渐恢复,帮助患者抵抗感染和疾病。
优势与风险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其他治疗方法具有诸多优势。首先,由于使用的是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不存在免疫排斥的问题,降低了移植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其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对于一些高龄患者和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一种更为安全可行的治疗选择。
然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首先,大剂量化疗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反应,如恶心、呕吐、脱发等症状。此外,造血干细胞回输后会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在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治疗并降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
适应证与禁忌证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多种恶性血液病的治疗,包括低危组的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恶性淋巴瘤等。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该治疗。
同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存在一些禁忌证需要特别注意。如患有严重心脏疾病、肺部疾病或其他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无法耐受大剂量化疗的患者,通常不适合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此外,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也应避免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后续治疗与护理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非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仍需进行长期的后续治疗和护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化疗或放疗以巩固治疗效果。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复发情况。
在护理方面,患者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强身体免疫力。同时,避免接触可能导致感染的环境和人群,减少感染的风险。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治疗史。
然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过程中的风险不容忽视。因此,患者和家属在决定接受治疗前应充分了解相关知识,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共同制订治疗方案。
【作者供职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血液内科】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