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药姜制的妙处 |
|
□黄鸿昊
生姜的用途极其广泛,深受百姓和医生喜爱。生姜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还可以达到养生治病的目的。每当受了风寒、晕车、煮食鱼蟹等,人们经常使用生姜。 中医认为,生姜辛散温通,具有解表祛寒、温中和胃、解鱼蟹毒等功效。中药姜制是指利用生姜或生姜汁炮制药物,使药物更安全、有效。 临床中常用的姜制中药包括半夏、厚朴、黄连、天南星、竹茹、草果、白附子等。下面,我以常见的姜制中药半夏为例。生半夏不仅含有毒性,还有呕吐、恶心等副作用。生半夏姜制后,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功能,还能减轻副作用。 《医医病书》记载:“半夏古法用生姜制,盖生姜能制半夏之小毒,半夏、生姜,二者有相须之妙。”《冷庐医话》记载:“杨吉老治杨立之喉痛溃烂,饮食不进,询知平日多食鹧鸪肉,令食生姜一片,觉香味异常,渐加至半斤余,喉痛顿消,饮食如故。”意思是说患者喉间生痈,医生认为是多食鹧鸪所导致的,因为这种鸟喜爱吃半夏,所以患者吃生姜后疾病也痊愈了。一些有毒的药物虽然治疗效果很好,但是含有副作用。有毒的药物经过正确炮制后,既能发挥功效,又能减轻副作用。 姜制后的中药能够改变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功效,比如减少药物苦、寒属性,增强发散、化痰、祛寒、温中、止呕等功效。例如,姜制黄连。《本草新编》记载:“其味在于苦寒。若胃虚不足,苦寒有不可投,姜汁制炒可也。”黄连性寒,经过姜制后寒性减轻,避免伤害胃气,胃虚不足者亦能够使用。《医学心悟》说:“更有阳盛拒阴之证,清药不入,到口随吐,则以姜汁些少为引,或姜制黄连反佐以取之,所谓寒因热用是也。”可见,服用寒凉药物如果出现入口随即吐出的情况,应适当佐以温热药物,使患者更容易吸收药物。 竹茹姜制既能够加强止呕化痰的功效,又能够借助生姜辛温特性减少竹茹的寒凉之性。厚朴姜制,可以增加理气和胃的功效;川贝母姜制,可以增加发散化痰的功效;草果姜制,可以增强温中和胃的功效。由此可见,姜制法在临床用药上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为引导药物在某经络或病变部位发挥作用,中医常加入有不同辅助作用的辅料进行炮制,以提高疗效。明代名医李梴《医学入门》记载:“入脾姜制。”指出药物姜制有引药入中焦脾胃的功用。中药炮制是古人实践的经验精华,常用的辅料除了生姜外,还有醋、酒、盐、糖、黑豆汁和甘草汁等。选择不同的辅料炮制中药,不仅能够增强药物的功效,还能减轻药物的副作用,从而发挥更好的疗效。 (作者系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博士研究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