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穴位按摩和耳穴压豆治疗胆囊炎思路 |
|
□王松强 胆囊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表现轻重不同。患者发病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右上腹剧烈疼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和发热等,影响工作和生活。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规律、精神过度紧张、受寒冷刺激等原因,导致情绪失调、胆汁的排泄受阻等,使胆囊炎发病率增长。现代医学认为,细菌感染、胆汁滞留、代谢紊乱等是发生胆囊炎的主要因素。部分患者由于受疾病、疼痛影响,出现焦虑、抑郁,甚至拒绝治疗。在临床中,穴位按摩、耳穴压豆这些传统治疗方法患者更容易接受,通常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经络穴位按摩为主,通过局部刺激,疏通经络,改善器官功能,使胆汁分泌通畅,消除胆道炎症。对于右上腹疼痛的患者,取右侧肝俞穴进行按摩,右侧胆俞穴、太冲穴等穴位;对于右上腹胀满不适的患者,取右胆俞穴、膈俞穴、天枢穴、关元穴等穴位;对于嗳气、恶心、呕吐的患者,取合谷穴、中脘穴等穴位;对于纳呆的患者,取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阳陵泉穴等穴位。医者需要采用指按法和指揉法进行按摩,每天按摩3次,每个穴位按摩1分钟~2分钟,按摩程度以患者感到酸胀感为宜。同时,医者需要询问患者耐受情况,手法需要均匀、有力、持久、柔和,按摩时注意防寒保暖,操作勿损伤皮肤,必要时可使用按摩乳或滑石粉等作为润滑剂。 耳穴压豆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均可在耳郭上找到相应位置,当人体有病时,会在耳郭上的相关穴区出现反应,刺激这些相应的反应点及穴位,可起到疏通气血、调节阴阳,达到疏肝利胆消炎、行气解痉止痛的目的。对于右上腹疼痛的患者,取耳郭上的肝区、胆区等穴区;对于右上腹胀满不适的患者,取肝区、胆区、大肠区等穴区;对于嗳气、恶心、呕吐的患者,取胆囊区、胃区、内分泌区等穴区;对于纳呆的患者,取脾区、胃区、小肠区、大肠区等穴区。在操作时,医者应先使用探棒在所选的穴区内找出敏感点,用75%酒精棉球消毒后,再用0.5厘米×0.5厘米的脱敏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相应穴区的敏感点上,最后轻轻揉按2分钟~3分钟,每次以贴压5穴~7穴为宜。患者需要自行每天每穴按压15次~20次,致耳穴有发热、发酸、发麻、发胀感,每次贴压单侧耳穴,3天换1次。两侧耳穴交替使用。7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治疗4个~5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贴压耳穴期间,患者应注意耳穴防水、防污,防止王不留行籽移位、脱落。夏季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防止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对胶布过敏者,可用黏合纸代替。对于急性疼痛患者,宜加大耳穴刺激力度;对于精神高度紧张及年老体弱患者,按压力度宜轻;对于冬季耳朵有冻疮的患者,炎症期不宜压贴。 在临床中,笔者发现通过以上治疗大多数患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患者要配合健康宣教,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胆汁排泄通畅,劳逸结合,预防感冒,定期复查。 (作者供职于河南推拿职业学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