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三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下一版  
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术后的消化道重建
微创手术治疗鞍上池蛛网膜囊肿
河南省医史学学科的发展研究
1
11 1 2024年6月29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河南省医史学学科的发展研究
 


□雒保军 孙五美

   根据《河南省医学会关于组织撰写〈学科进展最新研究报告〉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河南省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简称分会)已完成研究报告撰写相关工作。研究报告主要从学科现状、发展趋势、目标规划3个方面对河南省3年来医史学学科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展望及规划。

学科现状

   学术研究
    1.中医原典、中医文化研究持续深入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原典作为根基,仍是学界研究的焦点。分会委员张积思、徐江雁、马振、周艳艳、赵东丽、刘艳菊、姬永亮、张胜忠、田艳霞、王明、苏亮、冯秋季、刘文礼、姬永亮、史伟、郗万富等人发表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论文。
    (1)医经方面。张积思、徐江雁从脏腑机能、发病机制等方面入手,对《黄帝内经》中的“肺朝百脉”理论进行论证,提出了肺使血液潮汐般涌入百脉的新见解,为正确选方用药提供理论基础。马振等人结合病案,从脉象角度解读麻黄升麻汤证,深入探讨了麻黄升麻汤证脉象中“厥”的形成、诊断及在临床中的应用。周艳艳等人则通过对清代医家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学说的探讨,上溯分析了《金匮要略》中温经汤的组方用药之理,并提出了温经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建议。赵东丽讨论了宋代学者张载对于《易经》中法象理论的发展,指出其理论与《黄帝内经》中所述象与气的理论相近。
    (2)本草学方面。刘艳菊等编著的《〈本草纲目·修治〉新编》一书,从《本草纲目》中提取300余种有修治专项的药材,对其来源、修治原文、古今炮制方法等进行述评,详细介绍中药炮制技术,有较大参考价值。
    (3)文献研究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是近年来中国科学史学界出版的工具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由于历史研究与文献资料的复杂性,该书有诸多可商榷之处。姬永亮对其中所引文献、事件和所列参考文献等进行了考证,对五代至元代、北宋、宋金等不同时期的相关内容提出商榷,并提出编撰建议。
    (4)中医文化与医史方面。张胜忠从社会文化层面、历史空间角度对“张仲景举孝廉”的记载进行了探讨,指出其历史真伪性无从考究,但此种记载体现了在历史演进中古代社会对张仲景及其所象征的医学的认同与尊崇。田艳霞整理了典籍中记述的扁鹊行医经历及治未病的医疗理念。除了医药,我国古代就有以情志治疗疾病的方法。田艳霞论述了春秋时期文挚的“情志疗法”及其养生之道,让医史知识更有厚度。马振、徐江雁等从典籍中体现的古代哲学观出发,探讨了“道器观”体系指导下的中医藏象观,认为“道-形-器”理论对中医藏象理论产生了直接影响,是中医研究的思想基础。王明探讨了宋代儒医钱乙的学术、思想特点,认为儒家孝悌、重视操守的特点体现在他的行医生涯中,而医学与儒家、道家文化的结合,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特点。
    2.医学近代化、中西医交流探讨别开生面
    医学近代化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西医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二是中医在西医冲击下的近代化。郗万富从“制度与生活”及其相互关系入手,研究民穷病多、传染病肆虐的近代河南百姓医疗状况,对近代社会转型背景下医生的来源、与患者的关系、西医在河南的影响作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在此基础上,他集中探讨了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卫生体系的框架设计,并以河南为例,研究省立医院和县立医院的构建及运转状况,分析百姓就医的可及性,同时分析了私立医院的发展及其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他通过制度与真实生活的距离,揭示了当时虽然有公立医院、教会医院、私立医院,但是百姓仍有病无处医的真实原因。
    苏亮、徐江雁等对民国时期的《中医杂志》的办刊背景、栏目内容、刊物特色等进行了梳理,指出该刊在保存近代中医文献、反映近代岭南中医药发展状况、促进中医药跨地域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冯秋季梳理了中外民众对于中西医的观念演变,指出中西医交流抑扬的背后,隐含着国家地位的变化。
    学科建设与教学
    1.在医史学教育方面不断创新
    刘文礼、田艳霞、姬永亮等人探讨了中国医学史教学中的医德培养,指出中国医学史上许多医家的医德事迹、医德篇章、学术精神等都应在医学史教学中体现,并培养学生的医德修养与文化自信。刘艳菊参与民办高校专业建设项目、申报省一流专业等。史伟探讨了科技史与社会史两个不同视域下医学史研究的区别与联系,并以此为基础,针对医学史教育所需课程、师资、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
    2.利用学术交流的机会不断扩大学科影响力
    冯秋季于2019年9月参加山东医科大学主办的首届“医学典籍与文化”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主会场发言;2021年4月参加河南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现代史年会,并在分会场发言。2021年10月,张胜忠参加南阳第十五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暨第九届仲景论坛。此次大会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影响较大。

发展趋势

   学科优势和标志性成果
    中医原典、中医文化研究底蕴深厚。河南中医药大学通过“中医医史文献”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已形成规模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医史研究体系。河南中医药大学坚持“弘扬传统,致力创新,优化资源,构筑平台”的建设思路,加强团队建设,立足传承中医学术思想这一基本点,形成了3个稳固的研究方向:一是“中医经典著作叙事方法与名物训诂研究”,用叙事的方法阐释中医经典著作的叙事特点,辅以名词术语的训诂研究,将古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用现代叙事的方法加以表述,还原中医经典理论的原貌。二是“伤寒金匮文献及应用研究”,运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文献学相关方法,对伤寒金匮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伤寒金匮文献,运用统计学、数据挖掘技术和网络药理学等方法开展研究,结合仲景辨证思想和临床经验,分析、总结、探讨仲景临床治疗杂病的证治规律、用药特点以及用药机制,为提高临床用药效果、加大新药开发力度提供文献支持。三是“中原古今名医学术经验整理及传承研究”,运用文献梳理与理论提升的方法,系统搜集和整理中原地区古今名医的医案、医话、医论等学术著作,对众多名医进行群体性纵向贯穿和横向比对研究,厘清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形成与传承的整体脉络,探寻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学术流派,并对其学术源流、传承轨迹、学术贡献及影响进行综合研究,打造具有中原地域特色和文化特点的医学流派形象。
    学科发展方向
    中医文化史研究一直是医史学学科建设的重点,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河南的中医文化史研究依托河南中医药大学、南阳中医药研究院,在学术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学术机构、学术交流等方面发展较快,学术积累相当厚实,学科建设思路清晰,较好地推动了中医文化及学术思想的传承。现在,南阳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发展已迈上快车道。

目标规划

   加强学科合作和研究平台建设。以医为主,不断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推进“文科”(文史)、“医科”(中医学、西医学)融合,加强合作交流。
    在研究中形成合力,分工协作。分会在中医文化、医疗发展史、医学教育史方面具有研究优势,应集中力量,研讨出具体题目,开展集体性的攻关研究,形成相关系列成果。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人员“走出去”,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同时积极邀请专家,进行科研及学科建设的交流。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