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梅
产后出血是分娩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指的是胎儿娩出后产妇失血量超过一定标准(经阴道分娩为500毫升,剖宫产为1000毫升)的现象。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应对方法,对于保障母婴安全至关重要。
产后出血的原因
子宫收缩乏力: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可能与产程过长、产妇疲劳、多胎妊娠等因素有关。子宫收缩乏力会导致对胎盘剥离面无法有效止血。
胎盘因素:包括胎盘滞留、胎盘植入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胎盘的正常剥离,导致大量出血。
软产道裂伤:分娩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宫颈裂伤、阴道裂伤等,也是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
凝血功能障碍:与产妇自身的凝血机制有关,可能导致出血难以控制。
产后出血的预防
加强孕期保健: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贫血、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以增强身体素质。
正确处理产程: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产妇的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出血的因素,如产程过长、宫缩乏力等。应及时采取措施促进分娩,避免过度疲劳。
合理使用催产素:催产素虽然能促进子宫收缩,但是使用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速度,避免过量使用导致子宫过度收缩,从而引起出血。
预防产道损伤: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助产技术,避免过度用力或操作不当导致产道损伤。对于产道裂伤,应及时进行缝合处理。
产后出血的应对方法
及时发现并处理:产后出血通常发生在分娩后2小时内,医护人员应在这段时间内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一旦发现出血迹象,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按摩子宫、使用止血药物等。
补充血容量:大量失血会导致产妇血容量严重不足,因此需要及时补充血容量。医护人员应根据产妇的失血量和生命体征,给予适量的输血、输液等治疗。
针对原因治疗:根据产后出血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对子宫收缩乏力者可使用宫缩剂,促进子宫收缩;对胎盘因素者需要及时取出滞留的胎盘;对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要补充凝血因子或使用抗凝药物等。
抗休克治疗:对于出现休克的产妇,应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心理疏导:产后出血会给产妇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医护人员应关注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产妇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
在预防和应对产后出血的过程中,产妇家属的配合与支持同样重要。产妇家属应关注产妇的身体状况,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了解产妇的病情和治疗进展,同时给予产妇充分的关心和鼓励,帮助她们渡过这段艰难时期。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滕州市妇幼保健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