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金灿 通讯员 张晓华
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效果欠佳,紧急求助上级医院,一经联系马上响应,重症转诊无缝衔接……面对一些棘手的危重呼吸疾病患者,河南的基层医生正变得越来越有底气。而这一变化,离不开河南省人民医院搭建的一个重要学术平台。 64岁的未女士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陈旧性脑梗死等多种慢性病。不久前,她因重症肺炎、脓毒血症转入林州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气管插管后生命体征仍不稳定。林州市人民医院ICU主任马刘江立刻联系了河南省人民医院北院区呼吸重症团队。 协调床位、组织转诊、积极救治……3天后,未女士气管导管被成功拔除。又经过一周治疗,她顺利从重症病房转到普通病房。 “遇到疑难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离省会较远的医院,上级医院从理念到技术上的支持都让人感到踏实。”马刘江说。 这次及时的联动救治,得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牵头组建的呼吸危重症救治专科联盟以及连续举办的全省呼吸重症医师救治能力提升培训班。 作为河南省呼吸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河南省呼吸疾病诊疗中心,今年1月到4月底,河南省人民医院受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委托,承办了4期全省呼吸重症医师救治能力提升培训班,累计培训超过千名相关技术人员,为基层医生带去了一场学术、技术“盛宴”。 培训班上,学员们都能见到哪些专家呢?比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王辰,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等。 这些专家带来了哪些新理念、新技术呢?比如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有创/无创呼吸机技术、气管镜介入诊治技术、重症呼吸康复与困难撤机技术等。 理论怎么与临床实践相融合呢?课程特别注重临床救治规范操作。导师们运用先进的医学模型,手把手教学员练习呼吸支持、气管镜介入等技术,练完就能用。 “给患者做床旁气管镜检查需要麻醉,以前我每次做都有点发怵,现在感觉轻松多了。”栾川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刘小宝说。 很多学员回去后做了PPT(演示文稿),全科室一起学习。“现在,连一些兄弟医院的脱机困难患者都往我们这儿转。基层医生对呼吸治疗、呼吸介入等技术真是求知若渴。”睢县中心医院ICU主治医师张洪飞说。 为了给这种交流学习提供长期稳定的平台,河南省人民医院牵头成立了河南省呼吸危重症救治专科联盟,全省74家医院成为联盟成员。在“传、帮、带”方面,联盟着力建设高质量呼吸危重症患者救治专科分级诊疗体系,向联盟成员单位提供远程医疗咨询、远程教学、技术支持、科普宣教等,定期举办全省培训班,规范提高基层医院诊疗能力与水平。同时,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合作,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临床研究等,提升联盟单位重症救治能力。 此外,联盟还致力打造标准化诊疗流程,推动技术创新和理念革新,带动各联盟成员单位上下联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缩短各级成员单位间的业务水平差距。 “我们为基层医生搭建学习平台,提升呼吸重症救治能力,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与郑州同质的医疗服务,更好地呵护群众健康。”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晓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