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跨越山海 大爱无疆 |
|
□胡秋含
他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友谊的使者。他们跨越山海,在遥远的非洲大地上,用奉献和坚守诠释医者仁心,践行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援外医疗队员。 2023年12月29日,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现场,中国援赞比亚第21批医疗队获“先进集体”荣誉,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马超作为队长代表医疗队接受表彰。 手中沉甸甸的奖牌将医疗队员们的思绪回到2019年。援赞经历带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至今令医疗队员心潮澎湃!2019年6月12日,在队长马超带领下,中国援赞比亚第21批医疗队正式出征。经历2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全体队员到达赞比亚的首都卢萨卡。 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医疗队成立临时党支部,马超带领队员们迅速完成驻地改造,为后续开展医疗工作提供保障。 2019年7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医疗队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在非洲大陆冉冉升起、迎风飘扬。队员们仰望国旗,唱着国歌,忍不住热泪盈眶。那一刻,队员们对祖国的眷恋和亲人的思念因为这面五星红旗而有了情感寄托。“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只因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那一刻,这句话仿佛具象了。 中国援赞比亚第21批医疗队的到来,如一束希望的光照亮了赞比亚人民通往健康的路。一位50岁的女性患者因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入院1周,诊断为回盲部恶性肿瘤。在手术设备缺乏,超声刀、吸引器频繁“罢工”,影像设备模糊不清的情况下,马超带领队员李纪华、张金良与当地医护团队默契配合,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当地首例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 术后第2天,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从ICU(重症监护室)转至普通病房。马超每天查房,密切关注患者术后的康复状况。“感谢中国医生,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出院前,患者激动地流下眼泪。 在卢萨卡中赞友好医院,一对年轻的夫妇冲进诊室,怀中的小宝宝哭闹不止。“快救救我的孩子,他吞了一枚硬币,他才4个月大。”队员贾超迅速接过孩子,利用胃镜成功将卡在食管内的硬币取了出来,整个过程仅用了3分钟。看着孩子不再哭闹,呼吸也恢复正常,在场的医生、护士都欢呼起来,纷纷向贾超竖起拇指。 在赞比亚的573个日日夜夜里,队员们全身心投入应急抢救、手术治疗、技术援助、学术交流等工作中,他们克服环境恶劣、语言不通、疫情肆虐、医疗设备欠缺等重重困难,累计完成诊疗29319人次,抢救危重患者113人次,实施手术514台,针灸治疗2108人次,先后开展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根治术等多项当地首例手术,开展新技术共22项,填补了相关技术的空白,规范了医疗操作流程。 医疗队在赞比亚建立中赞腔镜中心,为当地培养腔镜医生;开展新生儿心肺复苏培训以及临床带教工作,把中国的先进技术和医疗理念传授给当地医务人员,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队员们向难而行、无私无畏的高尚品格,赢得当地政府和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的高度认可。医疗队先后被赞比亚政府授予“五一劳动奖”“特别贡献奖”“抗击新冠疫情特别贡献奖”;被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授予“抗疫先进集体”等。 在那片广袤的非洲大地上,一代代中国援外医疗队员如同一簇簇迎风而起的蒲公英,为爱奔赴、落地生根。他们以临危不惧的职业精神、排除万难的坚定信念、待患者如亲人的医者担当,践行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他们在中非友好的磅礴史诗上奏响了一曲充满希望的生命赞歌!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