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俭
通脉丸是由丹参、川芎、红花、桃仁、生山楂、葛根、地龙各300克,黄精、蒸何首乌、人参各250克,冰片50克等药物组成。将前9味药材研为粉末,加水煎膏,浓缩后约2000克,然后放入人参粉、冰片,制成丸剂,如梧桐子大小,装瓶备用,每次服用8克~10克,每天3次。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 治疗组为鄢陵县中医院1987年~1990年中医科治疗的患者,共计360例,其中男239例,女121例;平均年龄为54.5岁±10.5岁(40岁~80岁);其中气虚血瘀型116例,脉络空虚型83例,肝肾阴虚型109例,风痰阻络型52例;病程平均17天±8天。对照组为鄢陵县中医院1987年~1991年西医内科治疗的患者,共计67例;男47例,女20例;平均年龄53.5岁±12.5岁(40岁~76岁);病程平均15天±9天。 诊断标准 采用《临床常见病诊断依据与疗效判断评定标准》中的脑血栓诊断标准。多有高血压病和(或)动脉硬化、糖尿病、脉管炎病史;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起病缓慢,呈逐渐加重或呈阶梯式进展,1天~3天到达高峰,神志多清醒或轻度障碍,多无明显头痛或呕吐;局部病灶体征明显,症状表现依闭塞动脉不同而异;脑脊液正常,年龄小于40岁、大于80岁的患者不作为观察对象。 治疗方案 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时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天,静脉滴注14天。治疗组应用通脉丸,每次8克~10克,每天3次,口服(风痰阻络型可同时用鲜竹沥10毫升,痰湿解除后停用),吞咽困难者用鼻饲法。对照组应用桂利嗪25毫克,每天3次;烟酸肌醇0.4克,每天3次;曲克芦丁0.2克,每天3次,肠溶阿司匹林0.3克,每天1次,夜晚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患者用药期间除了血压过高者服用硝苯地平外,两组患者无1例因不良反应而停止用药。 观察指标 治疗开始及疗程结束时分别用血液循环功能测试仪测定全血黏度、心肌指数等。 疗效判断 按1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疗效判断标准。治愈(基本恢复正常):神经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生活完全自理,恢复程度达75%以上。显著(明显好转):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生活部分自理,恢复程度达51%~75%。好转(包括进步):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扶持可以下床站立,生活不能自理,恢复程度达11%~50%。无效(无变化):治疗后无明显改善,恢复程度小于10%。恶化: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加重。 治疗效果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疗效判断,治疗360例中治愈显效223例,占61.9%;有效98例,占27.3%;总有效率达89.2%;无效39例。对照组67例,治愈显效30例,占44.5%;有效18例,总有效率76.1%;无效19例。两组对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以气滞血瘀型疗效最好,有效率达94.8%;肝肾阴虚型疗效次之,有效率为90.8%;风痰阻络型疗效最差,有效率仅为75%。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对比,治疗后全血黏度、微循环时间、胆固醇、三酰甘油均呈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显著性升高等。对照组也有类似疗效,但总周阻无改变。从全血黏度、微循环半更新时间、高密度脂蛋白上升值分析,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临床体会 脑血栓是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液流变异常引起的,中医称为“中风”,发病机制为络塞血瘀。治疗应益气活血化瘀,使血脉畅通。通脉丸中丹参、川芎、红花、桃仁具有明显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降低血脂、抗黏、清除瘀血、改善血管壁组织氧供应、推迟硬化过程等作用,可以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人参对缺氧、缺血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葛根能使异常的脑循环正常化;山楂能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含量;何首乌能阻止胆固醇在肝内的沉积,有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黄精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地龙有溶血作用,可以用于脑血管及脑膜病变导致的半身不遂;冰片醒神强心,有助诸药活血化瘀以通经络。临床实践证明,通脉丸对脑血栓有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脑部微循环,降低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因此在脑血栓治疗中取得了满意效果。若配合针灸、按摩、肢体活动,患者可以恢复得更快。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鄢陵县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