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俭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具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当某一脏腑发病时,不仅表现本脏腑的证候,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影响其他脏腑。一般说来,有表里、生克、乘侮关系的脏器,同病很容易发生。辨证施治,使疾病痊愈,有重要意义。
肺脾同病 痰阻壅肺(实证) 久病湿困脾土,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上干,壅阻肺气,升降不利,发为喘证。主要症状为喘而胸满而闷,或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白色,咯吐不利,或呕恶食少,舌苔厚腻、苔白,脉滑。治宜化痰降气、除湿平喘。 肺脾气虚 久病咳喘,肺虚及脾,或劳倦伤脾,不能输精于肺。脾主生化,为生化之源,脾气不足,升降失常,致肺气日损。脾失健运,聚湿成痰,上侵于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不足,宣降失常,脾气受困,肺气亦虚。主要症状为久喘不止,气短难续,痰多稀白,纳差,腹满便溏,声低懒言,困倦乏力,面色㿠白,面足浮肿,舌淡、苔白,脉细等。治宜益气健脾、平喘利水等。 肺心同病(肺心病) 咳久伤肺,肺失肃降。气逆而喘,喘促日久,心肺相连,脉络相通。肺失治节,气血运行失调,而致肺心同病。主要症状为喘促心悸,口唇、指甲暗淡,甚则喘急,大汗淋漓。此为亡阴亡阳的虚脱危证(肺心病)。治宜益气生脉、强心利尿、逐瘀通脉等。 肺肾同病(肺肾阳虚) 肺主气,肾主纳气,二者具有升降、统摄作用。若二者失调,肺失肃降,肾失纳气,则出现肺肾同病(肺肾阳虚)。主要症状为喘促声微,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续,吸则难降,气不得接续,声怯神乏,下肢浮肿,汗出,腰酸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脉微细沉弱。治宜补肺益气、补肾纳气、平喘利水,佐以逐瘀通脉等。 肺肝同病(肝火犯肺) 肝主升发,肺主肃降。升降相配,调节气机平衡。肝脉贯膈上肺,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循经而犯,为肝火犯肺。主要症状为胸胁灼痛,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呼吸喘促,息粗气憋,咽中如室,平素多忧思抑郁,伴有失眠心悸,舌苔薄,脉弦。治宜开郁、降气、平喘等。 肺肾同病(肺肾阴虚) 肺肾阴液互相滋养,肺津敷布以滋肾,肾精上滋以养肺,称为“金水相生”。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清肃失职而致。主要症状为喘促痰少,或咯痰带血,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纳气、平喘止咳。 心肺同病(心肺气虚) 心肺气虚证,以心悸咳喘与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肺主呼吸,心主血脉,赖宗气的推动作用,以协调两脏的功能。肺气虚弱,宗气生成不足,而致心气亦虚。反之,心气先虚,宗气耗散,亦能导致肺气虚弱,肃降失权,气机上逆,为咳喘。气虚则气短乏力。动则耗气,故喘息亦甚。肺气虚,呼吸功能减弱,则胸闷不舒,不能输布精微,水湿停聚为痰,故痰液清稀等。主要症状为心悸咳喘气短乏力,动则尤甚,胸闷,痰液清稀,面色觥白,头晕神疲,自汗声怯,脉虚弱,舌苔薄白。治宜补肺养心、益气补虚。 心脾同病(心脾两虚) 心主血,血充则气足,血虚则气弱。心血不足,无以化气,则脾气亦虚。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功能,脾气虚弱,生血不足,或统摄无权,则血溢脉外,而致心血亏损。二者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形成心脾两虚证。主要症状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或皮下出血,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等,舌质淡嫩,脉细微。治宜益气养心、养血宁心等。 心肝同病(心肝血虚) 心主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血量。若心血不足,则无所藏。肝血不足,则无以调节血液进入脉道。心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心神不安,则失眠多梦,血不上荣则眩晕耳鸣等。主要症状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肢体麻木或震颤、拘挛,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或经闭,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宜益心养肝、宁心安神。 心肾同病(心肾阳虚) 心肾阳气衰弱,则全身功能活动虚衰。肾主一身阳气,心为气血运行、津液输布的动力。故心肾阳虚常表现为阴寒内盛,全身功能极度降低,血行瘀滞,水湿内停等导致阳气衰微,心失温养,则心悸怔忡;不能温煦肌肤,则畏寒肢厥,心神失养,精神萎靡,可见无神昏睡;三焦决渎不利,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小便不利,水液停聚,泛溢肌肤,肢面浮肿,水性下趋,故水肿以下肢为重;阳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故见口唇爪甲暗淡,舌淡暗、苔白滑,脉沉细微。主要症状为心悸怔忡,畏寒肢厥,神少欲睡,小便不利,肢面浮肿,以下肢为甚,唇甲淡暗,舌淡暗、苔白滑,脉弦微细。治宜回阳救逆、益气生脉、温肾固脱等。 心肾同病(心肾不交) 心肾不交证是心肾水火共济失调,多由久病阴虚或房事不节或思虑太过,情志郁而化火;或外感热病、心火独亢等因素。心肾不交,以失眠为主要症状,伴见心火亢盛、肾水虚弱。心为火脏,心火下温于肾水,使肾水不寒;肾为水脏,肾水上济于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互济,则心肾阴阳得以协调,故为“心肾相交”。若肾水不足,心火失济,则心阳偏亢,或心火独炽,下及肾水,肾阴耗损,均可形成心肾不交的病理变化。 心肾不交证为水亏于下,火炽于上,水火不济,心阳偏亢,心神不宁,则心烦不宁;水亏阴虚,骨髓不充,脑髓失养,则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腰为肾府,失阴液滋养则腰酸;精室为虚火扰动,故梦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脉细数等为水亏火亢之症。主要症状为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心脑同病 心主血脉,藏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认为,脑为“元神之府”。心与脑息息相关。心与脑相通,在正常情况下心的气血旺盛,则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若心有病变时,则导致精神异常。若心气血虚,则出现心悸气短,动则为甚,头晕、失眠、多梦、易醒,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等心脑同病之象。治宜补气养血、宁心安神。若心阴虚,则悸烦不安,寐少梦多,头晕梦遗,口干舌燥,面赤有火,手足心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若痰迷心窍,则神志呆滞,表情淡漠,或神志失常,胡言乱语,哭笑无常;或一时性昏厥,甚至昏迷,舌苔黄腻,脉弦滑,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脑血管意外等。治宜豁痰开窍。若热陷心包,则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面赤,斑疹,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数,可见于感染疾病、大叶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治宜清心开窍、清热凉血。若风阳痰火内盛,血之于气,并走于上,上冲犯脑,心主神明,神明被扰,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治宜醒神熄风、豁痰开窍。 脾肾同病(脾肾阳虚) 脾肾久病耗气伤阳。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输布精微,化水湿,依赖命门之肾火。肾为先天之本,温养脏腑组织,气化水液,需要靠脾精的供养。若脾阳虚衰,久治不愈,运化无力,不能化生精微以养肾,或水湿内阻,影响肾阳蒸化水液的功能,导致肾阳不足,造成脾虚及肾之证。反之,为肾阳先虚,火不生土,不能温煦脾阳或肾虚水液泛滥,土不制水反为所克,使脾阳受损,而为肾病及脾之变。二者阳气在生理上具有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作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二者阳气不足,在一定的条件下,均能致脾肾阳虚之病。主要症状为面色战白、畏寒肢冷,腰膝或下腹部冷痛,久泻久痢,五更泄泻,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部及下肢浮肿,腹部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治宜温阳健脾、化气利水等。 肝肾同病(肝肾阴虚) 肾阴亏损,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肝阴不足,肝脉失养,而致胁部隐痛;阴虚生内热,热蒸于里,故五心烦热。火炎于上则两颧发红,内迫阴液则夜间盗汗;肝肾阴液相互滋生,肝阴充足,则下藏于肾,肾阴上滋肝木,故有“肝肾同源之说”。主要症状为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胁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养肝阴,益肾精等。 肝脾同病(肝脾不调)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致。多由情志不舒,郁怒伤肝,经气郁滞,肝失条达而致肝脾失调。主要症状为胸胁胀满窜通,喜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或胀满腹泻,泻后腹痛,舌苔白腻,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健脾解郁等。 肝胃同病(肝胃不和) 肝胃不和,一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而致胁肋疼痛、吞酸嘈杂,舌质红、苔黄为主要症状;寒邪内犯肝胃,以巅顶头痛、口吐涎沫、舌淡、苔白为主要症状;症状为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而数;或巅顶疼痛,口吐涎沫,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或温肝和胃、降逆等。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鄢陵县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