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医康养学的特点及内涵 |
|
□路银龙 路程 中医康养学的内涵 中医康养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利用各种中医康复调养技术和方法,纠正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中医康养学从人的精神心理、脏腑功能、发病机理、调养机制等方面,通过各种健康调养方式、方法,促进机体恢复健康,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健康应用学科。 中医康养学是中医学跟随时代发展的一个分支,是精神情志学、膳食调养学、气功导引学、自然环境学、社会交往学、疾病治疗学、康复养生学等学科互相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中医学科。 中国古代文化以“禅、茶、印”三大文化为代表,中康养文化体现为中国古代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和追求。康养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深远,且经历了数千载的沧桑,凝结着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髓,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康养文化。古代的康养文化有“养生”和“修身”两大分支,其中“养生”指通过养身护养,以有效的手段来调节身体的健康、精神的和谐,以及身心的舒展。“修身”是指认识自我,认清属于生命本质的精神世界。 中医康养学的基本元素,包括修身、养性、习惯、饮食和运动等,以自然为根本,以遵循自然、宁心理身、尊老爱幼、择善而从、尊师重道、清明中和为主要原则,以此来帮助人们达到养生修身的预期效果。 中医康养学的理论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肢体等基础上,主张从精神躯体、生理、社会等方面,对人们的脏腑、经络、气血、功能进行全面调理,研究的范围不局限于保健养生和临床医疗,要用“形神合一”和“大健康”观念指导康养学发展。 中医康养学研究和利用人类生活习惯方式调节与疾病形成、疾病预防、疾病康复是区别于其他临床医学的基本特征。 中医康养学秉承“择善而从”的原则,追求身心的和谐,要严格要求自己,在精神境界上追求至善。古人立足于自然界,认为“太阳来”比较适合白天活动,“月亮出”比较适合晚上活动,很早就认识到活动时段的选择也与健康息息相关,这就叫“应天时”。 中医康养学认为,饮食的选择与适度运动、规律作息等,更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健康状况,这就叫“随地利”。人们要改善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以此来保持脏腑气血的平衡,这就叫“理自身”。 中医康养学不仅限于自身,它还认为尊重他人、家庭和谐是修身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尊老爱幼、克制欲望,并友爱他人、和睦相处,以这种精神使家庭关系和睦,彼此尊重,利益相平衡,使和睦的亲情气氛温暖而浓厚,构成中国古代康养学的主题,这就是“和人情”。 康养意为健康调养,涵盖多个方面,旨在延年益寿。中医康养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调理身心。现代康养定义多样,但是缺乏健康技术核心服务的项目与中医康养学无本质的关联。 中医康养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康复调养方法,促进健康的学科,融合了多学科知识。康养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强调修身养性、顺应自然等原则。中医康养学理论基于“天人合一”思想,主张全面调理身心,区别于其他临床医学。 中医康养学追求身心和谐,改善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古人云:“三分治七分养。”《说文》曰:“康,康年、(糠),谷皮也。”《尔雅》:“五路通达大路谓之康,六达谓之庄。”《礼记》在医学上指“平安,安乐,强健”。《说文》曰:“养,养(養)供养,奉养,抚育也。”《周礼·疾医》记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引申义为“养身、保养、养生、调养”。 中医康养学的特点 中医康养学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药食同源”“治病求本”之理论,以中国古代医家神疗、食疗、茶疗、饮疗、水疗、药疗等技术,进行健康调理。 中医康养学“寓医事于生活”“冀长寿于健康”,未病辨体可先知,未病调养可先防,有病调治结合,无病调养保健康,既是人们对健康生命的追求,也是中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康养的现代定义 现在康养有多种解释,常见的有:一是综合外部环境,以改善人的身体和心智,并促使其不断趋于最佳状态的行为活动。二是依托资源优势,建立康养项目,利用优质的自然资源结合现代医学、传统中医学,以改善身心健康,拓展为保健养生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康养产品。三是针对人口老龄化所出现的脏腑、躯体机能减退或衰弱,进行健康养老服务。四是运用中医传统理论和技术,以及其系统康养服务模式,针对现代医学认为的“不治之症”,用辨证的调养方式,引导患者改变不良习惯,促进健康全面恢复的专业化体系。 根据《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7)》,康养可以被定义为综合外部环境,以改善人的身体和心智,并促使其不断趋于最佳状态的行为活动。养生、养护是通过自然及人工手段,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对生命进行调养保护;健康养老是运用养老环境,结合老年人精神、心理、生理健康需求颐养天年,如医养结合养老、文化旅居康养是通过医事文化开发及旅居环境打造,开展与健康相关的短暂性旅居养生活动;地产康养是借助自然条件,以健康为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居家康养环境康养等是利用优良的家庭环境和自然条件开展健康活动。 以上这些缺乏健康技术核心服务的康养项目,与中医康养学内容没有本质上的关联。 (作者系河南省洛阳市中医药学校教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