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脏腑相互关系在辨证施治中的应用
疏肝利胆、通腑泄热法治疗胆石症的临床体会
癌症术后首调脾胃
中医康养学的特点及内涵
1
11 1 2025年2月6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疏肝利胆、通腑泄热法治疗胆石症的临床体会
 


□李富旺

胆石症是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管、胆总管、胆囊等部位)发生的结石病变的统称。本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成因复杂,症状反复发作,若不及时、彻底治疗,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甚至需要手术治疗。笔者在临证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该病采取疏肝利胆、通腑泄热法进行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疏肝利胆排石法
胆道的主要功能包括输送、贮藏、排泄胆汁,均需要肝之疏泄协助。若肝失疏泄,胆汁行滞或运行、贮藏、排泄不畅,则结石易生。石滞胆道则诸症丛生,其常见症状,如胁肋疼痛,腹胀纳呆,气太息恶心,厌油等。辨证属于肝气郁滞、胆液失泄,治宜疏肝、利胆、排石。药用柴胡、郁金、白芍、木香、香附、枳壳、大黄等。痛甚者,加蒲公英、双花、玄胡等。此方经临床应用,屡获良效。
通腑泄热排石法
胆腑,以通为用。若内生于石,胆道失通,胆(汁)不能泄,肝不易升,热乃由生。肝郁犯胃,胃失和降,腑气不通。胆石症患者常见胁肋闷痛、口苦咽干、腹部胀满、纳食减少,小便色黄、大便干结,发热、身黄,舌苔厚腻,脉弦数等。辨证属于热灼肝胆、腑气不通,治宜通腑、泄热、排石。药用大黄、枳实、厚朴、茵陈、黄芩、金钱草、鸡内金等。痛甚者加川楝子、玄胡等。
胆石症,古代医籍上并未见此病名,为当代医学之病名,属于中医学的“胁痛”“黄疸”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与悲哀、恼怒、饮食无节、冷热失调、郁伤肝气有关。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古今医鉴·胁痛》说:“胁痛者……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皆能为痛。”
胆石症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代医学认为,胆石症与胆汁理化状态的改变,胆汁瘀滞、浓缩,胆道细菌感染、痉挛等因素有关。
笔者认为,本病的形成,是多种原因长期作用于胆道系统的结果。如因肝气郁滞、胆液失泄者,多因悲哀、恼怒……致使肝气郁滞,气行不畅,升降失常,胆汁不能畅泄,滞久成瘀,瘀久则凝,凝而成形,胆石乃成,疏肝利胆为治本之法。方中所选柴胡、郁金疏肝解郁,行气化瘀,防治石生之源;白芍平抑肝阳,养血柔肝,肝得以养,气血和活,愈病之本;木香、香附理气解郁,导滞止痛;枳壳、大黄疏利肝胆,导滞下气促使胆道畅通,石易行下。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排石之功。
因热灼肝胆、腑气不通者,多因暴怒伤触、饮食失节,内伤于肝,肝郁化火,熏灼于胆,干犯于胃则胃失和降、腑气难通,腑气不通则胆不易泄,胆液行滞。二者均可导致胆石之生,治宜通腑、泄热、排石。方中用大黄直入肝胃之经,攻积导滞,泄热通腑;枳实、厚朴行气导滞,以强大黄之效,使腑气速通,邪热速祛,胆道通畅,胆石易排;茵陈、黄芩归经肝胆,性味苦寒,清热利胆,使热除胆利,石无以生;金钱草、鸡内金利胆溶石,以化石、排石为功。诸药合施,可使邪热得除、腑气得通、胆石得排,病愈体安。
笔者认为,方中大黄,其功尤殊,临证之用,不必拘于大便干与不干。证实者生用后下,其剂量适当加大;证虚者可生用久煎或炒黑而用,量适于病,宜使大便保持每日2次~3次,有利于胆道的通利,促使结石排出、症状消除。
胆石症的治法甚多。上述治疗方法,乃笔者临证常用之法,并不全面。笔者研究发现,胆石症患者服药时间与结石之大小、多少、性状、所在部位等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泥沙样、体积小、发现早、治疗及时者,疗效佳且需要服药时间较短,反之则需要长时间服药。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