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卫东 周文慧
截至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已连续3年开展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监测。监测结果显示,部分地区、行业的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水平较低,缺乏职业健康知识和防护技能,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重点行业劳动者对本岗位主要危害及防护知识知晓率≥90%”、《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中“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知识知晓率≥85%”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那么,如何推动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相关目标如期实现呢?笔者认为,需要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努力,协同联动。 有关部门应该这样做 加强组织领导 有关部门应加强沟通配合,强化保障支持,共同推进重点行业劳动者职业健康科普宣传培训,实现与安全生产、工伤预防等工作的有效联动;要用活优质资源,将科普宣传培训与健康中国其他专项行动、职业病防治各品牌活动、公众健康促进等工作相结合,做到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有效提升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要结合实际,加大工作指导(特别是对资源薄弱地区的指导)力度,动态掌握并及时解决科普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做好绩效评估,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要加强先进典型的选树工作,总结推广职业健康科普宣传的好经验、好做法,对效果好、易于推广的经验做法及时进行宣传推广。 加强健康指导 有关部门要依据《中国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2022年版)》等指导性制度文件,为劳动者提供权威、科学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升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 加强结果运用 科学做好职业健康素养监测,有效运用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领域,有的放矢进行干预指导,尽早实现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教育全覆盖。 加强宣传教育 围绕职业健康保护行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等重点工作,建立职业健康科普专家库,建设省级职业健康科普资源库,搭建科普宣传培训平台,打造职业健康科普宣传品牌,积极创作科普宣传作品,建设一批科学权威、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阵地;开展职业健康知识“五进”活动,加强职业健康政策宣传,大力普及职业健康知识。一是“进机构”,在服务场所设立科普宣传长廊,普及职业健康知识;二是“进企业”,推广中小微型企业职业健康“管家服务”“结对帮扶”等经验,指导企业加强职业健康管理;三是“进学校”,推动学校在宣传栏、校园网等平台设立职业健康科普专栏,鼓励职业院校开展健康知识与技能竞赛等活动,鼓励职业病高发领域的相关专业设置职业健康公开讲座或选修课;四是“进乡村”,充分利用务工人员返乡、出乡等时间节点,在客运站等场所广泛开展职业健康知识普及活动;五是“进社区”,结合辖区内常见职业病及心脑血管、肌肉骨骼、心理等方面的相关疾病特点,通过制作展板、发放手册等形式,传播职业病防治知识。 加强管教结合 坚持监管执法与科普宣传相融合,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有关部门在监督执法工作中,坚持“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的服务型执法理念,向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宣传职业健康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对重点行业用人单位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以职业病危害案例分析为重点的宣讲活动。 用人单位应该这样做 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管理 用人单位应切实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及时公布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向劳动者书面告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依法依规开展职业健康培训,提高劳动者对职业病危害的重视程度和防护意识。鼓励用人单位开展职业病防治自查。 加强职业健康培训组织管理 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劳动者应按时接受职业健康培训;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本单位的培训制度及年度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劳动者上岗前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素养和技能;因变更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或岗位调整导致劳动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变化的,应当重新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培训;对存在硅尘、石棉粉尘、高毒物品等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岗位,应有针对性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培训,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安排劳动者上岗作业。 加强“健康企业”创建工作 用人单位应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有效改善企业环境,提升健康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企业健康文化,如开展健康活动(健身、跑步、练瑜伽等),举办健康知识竞赛、健康饮食比赛,在企业文化中融入健康口号、健康标语等健康元素;提供弹性工作时间,让员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休息和锻炼等,满足企业员工的健康需求,实现企业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 培养“职业健康达人” 用人单位应推出一批能够自觉树立健康意识、主动践行健康行为、积极参与健康管理、善于传播健康理念的职业健康代表人物,发挥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并形成规模效应,营造全面参与、合力推进、多层受益的良好局面。 加强劳动者心理健康干预 用人单位应开展健康向上的主题活动,如“爱的心理健康教育”“阳光体育”等系列活动,让员工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健全自己的人格,拥有阳光的心态;应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小屋、心理热线等,并定期开展心理问题筛查,逐步建立员工心理健康档案,维护员工心理健康;对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员工,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加强特殊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与促进。 劳动者应该这样做 牢固树立健康意识 劳动者要充分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积极主动地关注自身健康。 主动学习健康知识 学习职业健康的法律知识及职业健康保护知识,了解自身工作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掌握职业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及预防措施,学会正确使用和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等。 增强防护意识技能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根据岗位要求,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眼镜、口罩、耳塞、防护服等,并掌握其维护保养方法,确保防护用品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劳动者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违章作业。操作规程是保障劳动者安全和健康的重要依据,按照规程操作可以有效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比如,在操作机床时,要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事故。 时刻关注自身健康 劳动者要定期参加职业健康检查,关注检查结论,并遵循医学建议,及时复查。同时,劳动者要了解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懂得自我健康管理,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等,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积极参与健康活动 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职业健康教育与培训、健康企业建设、“职业健康达人”评选等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健康素养。 提升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体现,需要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协调配合、系统推进,才能尽早实现健康中国行动的规划目标,切实提高职业健康水平。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河南省职业病医院劳动卫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