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惊蛰节气话养生 |
|
惊蛰,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宛如大自然奏响的一曲激昂乐章,宣告着春之盛会的盛大启幕。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寥寥数语,却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惊蛰时节的神奇画面。 古人凭借着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总结出了惊蛰时节的独特物候现象,即“惊蛰有三候”。一候,桃花嫣然绽放。那粉嫩的花瓣,如少女娇羞的脸庞,在枝头浅笑,点缀着大地,为世界晕染出一抹浪漫的春之色彩。“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笔下的桃花,不仅是春日的明艳点缀,更是大自然传递春讯的使者。二候,黄鹂婉转啼鸣。这种小巧玲珑的鸟儿,身披金黄羽衣,在枝头欢快跳跃,用清脆悦耳的歌声,为春日奏响了一曲灵动的旋律,打破了冬日的寂静。三候,古人认为老鹰会化为布谷鸟。当然,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并非是物种的神奇转变,而是因时节更替,老鹰与布谷鸟在自然界中的活动轨迹发生了变化,让古人产生了这样富有诗意的联想。 惊蛰当日,民间习俗丰富多样,宛如一座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宝库。其中,祭白虎这一习俗颇为独特。在传统观念中,白虎被视为挑拨是非的不祥之物。人们通过特定的祭祀活动,希望能堵住白虎这张惹是生非的嘴,以此祈求一年的健康平安。与之类似的“打小人”习俗,也是人们借由特定的仪式,以驱赶霉运、化解小人作祟。人们手持小物件,对着象征小人的纸偶或其他物品轻轻拍打,仿佛这样就能将生活中的不顺与烦恼一并驱离。摊煎饼、吃梨、炒豆子等习俗同样别具风情。摊煎饼时,那薄如蝉翼的面饼在热锅中逐渐成形,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吃梨,蕴含着养生的智慧。而炒豆子,一颗颗豆子在锅中翻滚跳跃,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是为春日奏响的欢快乐章。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惊蛰时节有着独特的“健康密码”等待我们去解锁。此时,天气较为干燥,细菌如同活跃的“小恶魔”,频繁地在空气中、环境里肆虐。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呼吸道变得极为脆弱,极易遭受疾病的侵袭。而梨,就如同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良药。吃梨,一方面能够清热泻火,将体内因干燥天气而积攒的“火气”驱散;另一方面,它还能养阴润燥,为身体补充水分,润泽呼吸道,对于预防感冒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无论是生食,感受那清甜多汁的口感在舌尖蔓延;还是将梨炖成梨汤,在寒冷干燥的时节,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梨汤,都能让身体倍感舒适。 中医向来秉持“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的理念。惊蛰之时,天地间阳气如同被点燃的火焰,迅速生发。然而,人体的阳气有时却难以跟上大自然这快速的节奏。一旦出现人体阳气不能与时俱生的情况,人们往往会出现肢体发凉、困倦、麻木、疼痛,以及恶寒怕冷等不适症状。为了顺应时节,补充阳气,人们可以多食用一些偏于阳性的食物。 青椒,那翠绿的色泽中蕴含着勃勃生机,口感辛辣中带着清爽,能够有效地激发身体的阳气;韭菜,被誉为“春菜第一美食”,其独特的香气不仅能增添菜肴的风味,更是补阳的佳品;葱、姜、蒜苗、蒜瓣等,这些厨房中常见的调料,同样有着较强的补阳功效。在烹饪菜肴时,适当加入这些食材,既能让菜品更加美味,又能为身体注入阳气,可谓一举两得。 春天与人体的肝脏相互呼应,宛如一对默契的伙伴。惊蛰时节,肝脏的功能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愈发活跃。此时,多吃一些养肝、保肝的食物,无疑是给肝脏这个“人体化工厂”提供了优质的“保养品”。 木耳,其形似耳朵,质地柔软,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能够帮助肝脏清理体内的毒素;海带,那长长的叶片在海水中摇曳,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肝脏的健康大有益处;大白菜、包心菜、菠菜、芹菜等绿色蔬菜,它们如同大自然的绿色卫士,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能够协助肝脏加速排出体内的毒素,让肝脏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无论是清炒、凉拌还是煲汤,这些蔬菜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为肝脏的健康保驾护航。 惊蛰时节,天气变化多端,乍暖还寒。早晨出门时,阳光明媚,让人感受到春日的温暖;然而,到了傍晚,气温却可能骤降,寒意袭人。中医有云:“寒从脚下起”。双脚,如同人体的 “第二心脏”,众多经络汇聚于此。在这个时节,保暖一定要从脚做起。只有双脚温暖了,全身的血液循环才能畅通无阻。想象一下,血液如同欢快的溪流,在身体的各个角落奔腾流淌,为身体的各个器官输送着养分和能量。当血液循环顺畅时,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也会显著增强。因此,在惊蛰时节,不妨穿上一双保暖性能良好的鞋子,在睡前用热水泡泡脚,让双脚在温暖中感受春日的美好,为身体健康筑牢防线。 惊蛰,这个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节气,它不仅是大自然神奇变化的见证者,更是我们生活智慧的源泉。不论是那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象,或者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还是蕴含着科学道理的养生之道,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传承与发扬。让我们在惊蛰的时节里,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汲取生活的智慧,开启美好的一年。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医院) |
|
|